贵州分社正文
当前位置:>>首页>>热点新闻>>正文
贵州发布来(返)黔防控政策
发布时间:2021-01-31 13:10:13 稿件来源:贵阳晚报

  昨日,就近期来(返)黔人员应知悉遵守哪些防控政策,贵州省卫健委进行了集中解答。

  春运期间(1月28日至3月8日),贵州省外返乡人员抵达我省农村地区前,须提前3天由本人或亲朋好友提前向当地村委会进行报备,并携带7天内核酸检测阴性证明。抵达目的地后,要继续落实14天居家健康监测,每7天开展1次核酸检测。进口冷链食品从业人员、口岸直接接触进口货物从业人员、隔离场所工作人员、交通工具从业人员等重点场所从业人员(下同),须在来黔前3天,由本人或亲朋好友提前向当地社区(街道)进行报备,并携带7天内核酸检测阴性证明。

  其中,回答内容包括中高风险地区来(返)黔人员执行什么防控政策;我省对境外来(返)黔人员执行怎样的防控政策;重点场所从业人员来黔应遵守哪些防控政策;省外返回抵达农村地区人员应遵守哪些防控政策等市民重点关注的内容。

  另外,省卫生健康委提示:为进一步做好我省春节期间疫情防控各项工作,请近期有意来(返)我省的朋友们提前知悉我省相关防控政策,合理规划出行计划。(记者 张梅)

  相关链接

  省卫健委回答热点问题

  问:当前,贵州省对境外来(返)黔人员执行怎样的防控政策?

  答:采取“14天集中隔离+14天居家隔离”的原则实施管控。在此期间,将开展5次核酸检测,分别是入境当天或次日、第3-7天、第14天、第21天和第28天。

  对于在省外首站入境的境外来(返)黔人员,如在首站地集中隔离不满14天,入黔后需补足14天(时间自入境之日开始计算)集中隔离,并按照上述要求落实防控措施。在黔无固定居住地的,将在同一集中隔离点落实28天隔离。

  问:对中高风险地区来(返)黔人员执行什么防控政策?

  答:14天内有中高风险地区旅居史的人员,将按照“14天集中隔离+14天居家隔离+5次核酸检测”的原则实施管控。

  对于中高风险地区所在市(州)(直辖市为区)的低风险地区来(返)黔人员,来黔后需进行1次核酸检测,检测结果为阴性的,在测温正常且做好个人防护的情况下可有序流动。

  问:重点场所从业人员来黔应遵守哪些防控政策?

  答:春运期间(1月28日至3月8日),进口冷链食品从业人员、口岸直接接触进口货物从业人员、隔离场所工作人员、交通工具从业人员等重点场所从业人员(下同),须在来黔前3天,由本人或亲朋好友提前向当地社区(街道)进行报备,并携带7天内核酸检测阴性证明(包括核酸检测报告或包含核酸检测阴性信息的“健康通行码”,下同)。

  未携带7天内核酸检测阴性证明的,抵达目的地后,将由当地社区(街道)工作人员陪同其到就近核酸检测机构进行采样检测,等待结果期间暂时居家隔离。

  问:省外返回抵达农村地区人员应遵守哪些防控政策?居家健康监测有哪些注意事项?

  答:春运期间(1月28日至3月8日),省外返乡人员抵达我省农村地区前,须提前3天由本人或亲朋好友提前向当地村委会进行报备,并携带7天内核酸检测阴性证明。抵达目的地后,要继续落实14天居家健康监测,每7天开展1次核酸检测。

  未携带7天内核酸检测阴性证明的,抵达目的地后,将由当地村委会工作人员组织其到就近乡镇卫生院(社区卫生服务中心)或县级卫生健康部门指定采样点进行核酸采样,送县级指定核酸检测机构进行检测,结果待出期间暂时居家隔离。结果为阴性的,继续落实14天居家健康监测+2次核酸检测。

  14天居家健康监测,即14天内在外出时须全程做好个人防护,不参加聚会、聚餐等聚集性活动。每天自行进行两次体温检测,如出现发热、干咳、乏力、咽痛等症状要立即报告当地村委会。

  贵州省重点场所从业人员及本省中高风险地区所在市(州)低风险地区返乡人员按照上述规定落实管控。

  问:发热患者应遵守哪些防控政策?

  答:一旦出现发热症状,请勿不遵医嘱自行服用药物缓解症状,须立即前往就近发热门诊或新冠肺炎定点救治医院就诊。全程做好个人防护,尽量避免乘坐公共交通工具。

  问:贵州省对省内治愈出院人员和省外治愈出院返黔人员执行什么防控政策?

  答:贵州省对治愈出院的新冠肺炎确诊病例或无症状感染者,采取“14天集中康复隔离+14天居家隔离+1年健康随访”的原则实施管控。

  在外省被诊断为确诊病例或无症状感染者的返黔人员,在治愈出院返黔前3天,须由本人或亲朋好友提前向当地社区(街道、乡镇)进行报备。抵黔后,请配合当地防控部门做好各项防控工作。

  问:密切接触人员应遵守哪些防控政策?

  答:确诊病例和无症状感染者的密切接触者,须按照“14天集中隔离+14天居家隔离+5次核酸检测”的原则实施管控。密切接触者的密切接触者一律进行14天集中隔离。(记者 张梅)

【编辑:杨茜 】关闭本页
本网站所刊载信息,不代表中新社和中新网观点。 刊用本网站稿件,务经书面授权。
未经授权禁止转载、摘编、复制及建立镜像,违者将依法追究法律责任。
[网上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0106168)] [京ICP证040655号][京公网安备:110102003042] [京ICP备05004340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