贵州分社正文
当前位置:>>首页>>社会民生>>正文
贵州黔西县新仁乡化屋村基层社会治理工作纪实
发布时间:2021-03-03 19:49:04 稿件来源:中新网贵州

  中新网贵州新闻3月3日电(杨春)在百里乌江画廊鸭池河大峡谷、东风湖北岸,鸭甸河、六圭河交汇、三县连界8.2平方公里的河谷地带,就是毕节市黔西县新仁乡化屋村。化屋村共3个村民小组,总林地面积3968亩,耕地面积1403亩,森林覆盖率42%。主要居住苗族、彝族、汉族,其中苗族占96.7%,是典型的少数民族村和曾经的深度贫困村。

  自精准扶贫政策开始实施以来,干群克难攻坚、因地制宜,从发展经济、制度管理、思想素质等多方面入手,经过几年的鏖战,于2019年底贫困人口全部“清零”,基础设施、人居环境、生态建设、精神文化等方面,都发生了天翻地覆的变化,群众的幸福感、获得感、安全感和满意度大幅度提升。

  一中心一张网十联户:夯实基层建设基础

  通过几年的建设和不断完善,黔西县新仁乡化屋村在村级社会治理工作上形成了“一中心一张网十联户”工作运行机制,有效提升了社会治理水平,筑牢社会治理基层基础。

  “一中心”是指化屋村以村便民服务中心为依托,利用现有场地,合理布置群众接待室、矛盾纠纷调解室和视频监控室,建成简单实用、功能齐备的村级综治服务窗口,为群众办理或代办各类民生事项、协调化解各类矛盾纠纷等等,实现了“变群众跑为干部跑、变多次办为一次办、变等着办为高效办”的转变。坚持和发展新时代“枫桥经验”,选好配强村人民调解委员会,整合各类社会力量参与人民调解工作,关心关注留守儿童、空巢老人等重点群体和精神病人、社区矫正人员等特殊人员的思想动态和心理变化等。中心还有效整合“雪亮工程”、“天网工程”、“阳光儿童关爱工程”等项目,建成高清视频监控探头13个,同时依托“云平台”建“大数据”,将全村每户基础信息录入“贵州省综治信息平台,实现与村综治中心信息联通,内容涵盖公安、民政、教育、卫生、金融、扶贫等相关数据,为村级社会治理提供了基础保障。

  “一张网”是将全村辖区作为一个大网格,由村支部书记兼任网格长,根据区域人员和自然村寨分布等情况,将辖区划分为3个农村网格,每个网格划分若干联户单元,配备1名网格员和多名网格协管员,实现了村级治理体系精细化,确保人在格中走,事在格中办。

  “十联户”是落实好基层工作的基础,是在网格下面根据农户聚居情况,以10户左右划分为22个联户单元,每个联户单元明确1名联户长,组织本联户单元内的农户开展“十联”工作,将社会治理的神经末梢延伸到每家每户。工作涉及到社情民意联排、安全隐患联防、矛盾纠纷联调、重点人员联管、困难家庭联帮、邻里互助联动、政策法规联宣、乡风文明联树、环境卫生联治、致富项目联建。

  “化屋村充分运用‘一中心一张网十联户’社会治理机制,吸收小组长、民生监督员、农村十大员、五老人员等参与网格服务管理,”新仁乡政法委员杨波说:“再以信息化为支撑,将服务管理资源进一步向网格、联户单元下沉,确保网格服务全覆盖,不留服务盲区盲点,提升了乡村治理精准化、服务水平精细化,夯实基层基础。”

  “五找”工作法:化矛盾 固和谐 保稳定

  黔西县坚持党对政法工作的绝对领导,从推进干部队伍专业化方面入手,切实增强“四个意识”、坚定“四个自信”、做到“两个维护”,不断创新出多元化矛盾纠纷调解,调解直通车下基层等工作方式,在化屋村还总结、提炼、摸索出“五找”工作法,提高了化解矛盾纠纷的工作效率。

  面对一件矛盾纠纷或者上访积案,首先得找“因”。即认真分析产生矛盾纠纷的成因,在政策、制度、执行力度等多角度多方位找准产生矛盾纠纷的根源,为下步协调化解工作夯实基础;二是找“理”。针对矛盾纠纷和反映问题,在“情、理、法”和相关政策性文件上下功夫。综合运用法律、政策、经济、行政等手段,按照“三到位一处理”要求,合理的解决到位,不合理的思想教育到位,生活困难的帮扶救助到位,行为违法的依法打击;三找“人”。精准摸排反映诉求人的社会背景,找出与其关系密切的亲人、关键人,参与助推化解疑难矛盾纠纷和上访案件;四找“钱”。针对信访事项,在法治轨道下依法依规解决合理诉求,提供法律服务,引导信访人走司法程序。穷尽一切办法打好政策组合拳,考虑司法救助、民政救助等措施,但要防止“破窗效应”、“多米诺骨牌效应”风险;五找“时”。集天时、地利、人和条件俱全,乘着顺风,迅速化解疑难矛盾事项。

  化屋村村民杨某,文质彬彬,憨厚朴实,却曾经因违规建房被撤除而成为一名让乡镇干部们伤透脑筋的上访户。后根据“五找”工作法,发现杨某上访的根源是对政策不了解。通过不断宣传和讲解,杨某在理解党的惠民政策及化屋景区发展规划后,逐渐认识到自己的错误。后来自己在脱贫攻坚中不仅积极发展养殖业,还主动申请参加旅游协会工作,并担任村主任助理。

  “化解矛盾纠纷,这是保证邻里和谐稳定,基层基础牢固的重要砝码,”黔西县政法委叶芳说:“同时也是传播主流声音的主战场,是弘扬法治精神和巩固脱贫攻坚的主阵地,是凝聚人民力量的主动力!”

  据悉,化屋村的矛盾突出在基础设施建设、易地搬迁、产业发展、公共服务、家庭婚姻和邻里纠纷等方面。近三年来,口头调解一般矛盾纠纷38件,协议调解较大矛盾纠纷8件,调解成功率为100%。全体干部在走访回访中,实行滚动排查、跟踪化解、动态管控,做到矛盾不上交、平安不出事、服务不缺位。

  打好“三巡”组合拳:生态发展两相宜

  乌江两岸山清水秀、风景如画,江畔的旅游业开展得红红火火,群众享受着发展和生态红利,这正是守住这两条底线结出的硕果。

  乌江流域的生态环保是黔西县的经济大动脉,是人民群众的命根子,新仁乡党委、政府牢固树立了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理念,坚持生态优先,绿色发展,加强干部队伍建设,强化责任,充分发挥职能作用,在化屋村突出规范化建设、制度化管理、产业化融合、特色化助推等工作措施,建立了“党小组联片,党员联户”以及村民“十户联管”等工作体系。干群齐心担起政治责任,打好“三巡”组合拳,边巡边宣,提升广大群众的生态环保意识。由乡综治办牵头,以派出所民警、十大员以及全村党员以及热心公益事业的寨老族老,不仅划片分段进行管理,还组成义务巡逻宣传队,对全村进行巡逻,发现各类污染等不良现象,立即进行排查处理、整改落实;对河面上的旅游船只,进行规范管理,兼顾江面巡逻职责;充分利用天网工程,将数据终端统一接入监控室,监控范围覆盖全村,实现鼠标巡河和治安巡逻,形成了人巡、物巡、技巡为一体的长江经济带乌江源百里画廊生态环境保护网。同时,统筹推进靓丽乡村、美丽苗寨等整治行动,着力打造集“平安稳定、和谐幸福、山水美丽、文化浓郁、治理有效、产业兴旺”为特色的民族自然村寨。

  目前,化屋村有共产党员31名,按照地域划分为江源、天竹、新村三个党小组。依托精准扶贫各项惠民政策,以群众利益为落脚点,建成露营基地1个、旅游民宿6栋、扶贫车间36间,生态乌鸡散养基地1个、种植经果林约1400亩等。化屋村民风淳朴,历史悠久,2007年作为非物质文化遗产—“化屋苗族文化空间”被贵州省人民政府收录,2008年被国家文化部命名为“中国民间文化艺术之乡”,2011年被第九届全国少数民族运动会组委会授牌“贵州100个魅力苗族村寨”等,为更广的旅游开发奠定了浓厚的文化底蕴。化屋村在乡村振兴初步规划中,分为居民聚居区、旅游开发区、采摘种植区三大板块,进一步合理利用土地资源,腾出发展空间,优化资源配置,持续增加农户收入。(完)

【编辑:杨茜 】关闭本页
本网站所刊载信息,不代表中新社和中新网观点。 刊用本网站稿件,务经书面授权。
未经授权禁止转载、摘编、复制及建立镜像,违者将依法追究法律责任。
[网上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0106168)] [京ICP证040655号][京公网安备:110102003042] [京ICP备05004340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