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我叫唐建波,出生于贫困山区,自小就体会贫困的滋味,工作以来,我一直在和民众打交道,贫困民众的日子我感同身受,成为扶贫战士,带领民众摆脱贫困也成了我工作目标。
2019年7月,我到贵州省遵义市新蒲新区永乐镇新民村驻村帮扶,担任驻点指挥长。当时,新民村总户数为611户2324人,其中建档立卡户278户1069人,时值贫困发生率为46%,并计划2019年出列,贫困发生率之高,地利位置之偏远,土地资源之贫瘠,产业发展比较滞后,脱贫任务非常繁重。
产业扶贫是脱贫攻坚的主攻方向和根本出路,在新民村沙坝组走访过程中,我发现一个青年民众叫梁勇,他在遵义任家坳菜市场卖菜。我就在其父亲那里获取了他的联系方式,电话上了解他在任家坳卖菜的详细情况。并和村主任、支书一起到任家坳菜市场去邀请他回老家种菜。
在菜市场找到他时,他还以为是老家出什么事了或犯什么事了,非常紧张。当我们说明来意后,他非常激动,并现场确定要回来干蔬菜基地。
第二天就来现场谋划发展,我们一起帮助流转土地,发动民众跟着种,同时向上争取项目改善基础设施。短短几天时间,我们就谋划了项目、品种,确定种植时间,就这样,新民村第一个100亩蔬菜基地诞生了,该项目涉及农户68户、其中建档立卡户45户,带动95户农户订单种植。
在新民村驻村帮扶期间,我和一班子人统筹新民村55名帮扶干部力量对标对表在全村开展地毯式、拉网式的排查,把问题找准,明确努力的方向、工作的重点。
在整改工作中也遇到了不少的困难和不解,印象最深的是,新民村和平组建档立卡户王训强住房问题。
他家住房安全存在较大隐患,在整治过程中多次遭到农户拒绝,他说:“我就住现在这个,我习惯了,我七八十年都住过来了。”
通过反复沟通协商,动员农户积极参与,我们多方筹集资金,通过2个月时间,完成了一栋89平方米的新房建设,并帮助老人搬迁入住。
新房建好后,王训强一家迫不及待住进新房,自发在新房大门上张贴了“感谢政府”的对联。之前的不解、疑惑也烟消云散。住进新房时,王训强老人还到新民村委会邀请大家去做客,现场满是欢笑和快乐。
像这样难啃的硬骨头还有很多,通过努力,均得到妥善的解决。
2020年4月,我调任新蒲新区扶贫办(生态移民局)工作,来新区之前,我一直在道真自治县平模镇、三桥镇等地从事脱贫攻坚相关工作。到新区扶贫办(生态移民局)工作后,我一度很紧张、很担心、很害怕,害怕接不住、害怕干不好、害怕辜负组织的希望,深感责任重大。
组织作了安排,这就是信任、就是使命、就是责任。鼓足勇气再出发,我利用周末开始了解全区脱贫攻坚的情况,掌握贫困症结,预判风险点等,周末两天时间的了解,我心里有了个大概。就这样,我当上了“新蒲脱贫号”列车的服务员。
巩固脱贫成果,方法决定结果,我用多年从事扶贫工作的体会,根据脱贫的标准要求,结合新区实际和国家政策,自己摸索出“十看十问”结对帮扶工作法,致力全区精准帮扶、精准巩固。
我通过“十看十问”对标对表解决问题,对全区7162户23228人的建档立卡人口信息数据进行高质量清洗和纠错维护,2020年7月,我区获全省数据质量第二名的优异成绩,后来一直保持名列前茅。

新蒲新区扶贫办还承担着水利水库、移民安置等职能,作为一个专项扶贫和行业扶贫的综合性部门,我们在全心全意抓好专项扶贫和扶贫开发领导小组办公室各方面工作的同时,还要把人畜安全饮水、易地扶贫搬迁等脱贫攻坚行业扶贫的重点工作扛在肩上,落实在行动上。
一路走来,我一直是扶贫工作的参与者、实践者、建设者,有太多的感慨和感恩。
曾在事业单位招考面试时我说过:“人民民众就是我的衣食父母,我会把每一个民众和每一件事,都当成我自己的父母亲和我自己的事来对待。”
而今,感恩扶贫事业、感恩组织的培育和信任,让我有扶贫这个平台来诠释我的铮铮誓言。脱贫攻坚战即将收官,防贫帮扶和巩固拓展脱贫成果没有收官,我定会不忘扶贫初心,继续我的扶贫事业。(孟锦群)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