贵州肖像·历史人物:尤精吏治、 著作等身的郭子章

贵州肖像·历史人物:尤精吏治、 著作等身的郭子章
郭子章(1542—1618),字相奎,号青螺,又自号衣生。江西泰和人。其在贵州任巡抚十年。
明隆庆二年(1568),郭子章乡试中举, 明隆庆五年(1571)中进士,历任广东潮州知府、四川提学使、山西按察使、湖广右布政使、福建布政使、贵州巡抚等官。
一、 稳定贵州局势
万历年间,贵州局势不稳,战火不断,尤以播州(今遵义)宣慰使杨应龙与朝廷对抗为最,朝廷年年征讨,无一不惨败而归。四川巡抚王继光发兵征讨播州,在白石口中埋伏全军覆没。明万历二十七年 (1599)二月,贵州巡抚江东之发兵征讨杨应龙,数千官兵在飞练堡悉数被歼,江东之被罢官。面对年年惨败,朝廷紧急调派福建布政使郭子章接任贵州巡抚。郭子章带病星夜兼程,于是年六月十三日到达贵阳,随即与先期到达的监察御史宋祖兴,按察使杨寅秋,以及布政使、都指挥使等官员审视省情, 一致认为情况十分严峻,主要是以下几个方面:一是贵州虽为一行省,但财政不如江南一州府,难以支撑战争;二是兵员严重不足,贵阳可用之兵不满五千,地方一名总兵官手下士兵不过百余人;三是省内府州县官员缺额甚多;四是贵州安氏土司与播州土司世代有婚姻关系,如果他们联合对付朝廷,贵州将难保全。是年七月,杨应龙率军攻陷綦江,明军死伤无数,贵阳距播州很近,土民惶恐。面对极度困局,郭子章奏明朝廷,先从邻省调拨响银,招募士卒,并任用称职官员;后让按察使杨寅秋向水西安 疆臣陈说利害,又派人到镇雄争取安尧臣,应许安疆臣在平定杨应龙后归还播州所侵水烟、天旺两地以酬功,得到了安氏的出兵支持;同时筹措军响,激励士气,不仅稳定了危局,还为整个战役的成功起了极为重要的作用。
在郭子章任职贵州的同时,朝廷着手组建以李化龙为统帅的征播大军。明 万历二十七年(1599 )三月,李化龙出任湖广、四川、贵州总督兼四川巡抚;朝廷特别设置偏沅巡抚,拱卫湘西、黔东, 保障后勤畅通,由江铎任巡抚; 湖广巡抚支可大率一军由东向西威慑杨应龙的军队;郭子章负责贵州军政事务。

布置停当,李化龙率主力由重庆向播州攻击前进;郭子章指挥官军一部及安氏土司部队由南向北夹击。 明万历二十八年(1600)二月 ,明军分八路向播州挺进,经过近四个多月的战斗,于六月六日攻陷播州最大的据点海龙囤,杨应龙自焚。杨氏二十九代,七百余年的统治结束。
郭子章劳心劳力,既要稳定和恢复地方秩序,又要在此基础上,轻儒薄赋、协济赈济,疏浚河道、修路架桥,设府县学、添置学田,推动贵州经济发展和文化建设,充分展现出了郭子章出色的军事才能和治理能力。
对待水西安氏问题上,郭子章多次坚持己见,甚至不惜辞官。播州之役后,总督王象乾不同意归还水烟、天旺两地。郭子章上奏坚持要兑现承诺,如不同意,愿罢官去职。大臣吕邦耀又弹勃郭子章受贿纵容奸贼,郭子章更加要求罢官去职。朝廷最终同意归还安氏土地。
明万历三十五年(1607),四川官员认为安尧臣冒袭镇雄士土知府,欲对其用兵。 郭子章则认为安氏平播有功,而且十年前安尧臣入赘镇雄时,四川说安陇同族,十年后却说非我族类,还责怪贵州。 朝廷采纳了郭子章的意见,以平播前功,授安以土知府。所以贵州百姓为其建生祠七所,水西安氏则建有怀德祠,与诸葛亮、关羽同祀。
明万历三十五年(1607), 郭子章的父亲、继母尚在世,生母在其两岁时去世,他全凭继母罗氏悉心抚养得以成人。 那年,郭子章已是65岁的老人,再不回家尽孝,恐会遗憾终身。于是他第九次上疏请求致仕(退休),皇帝批示:“郭 子章久习边事,本难听其遵去,但屡疏陈情,词意恳切,准回籍养亲,以侯起用。” 虽然获得批准,但拖到明万历三十七年(1609 )三月 ,郭子章才得以与巡抚胡桂芳办理交接。这时,郭子章已在贵州整整十年。贵州诗人谢三秀作《送青螺郭公俞告还豫章》为他送行,诗云: “淡烟芳草送征轮,自是高堂有老亲。定省百年蒙圣主,安危万里仗劳臣。陶潜赋就宁因菊,张翰归软不为莼。出处于公关世道,还看白发照麒麟。”这首诗感情真切,非一般应酬之作可比。
郭子章不仅是一位干练的官吏,也是著作等身的学者,在文学、历史学、地理学、哲学等方面也有较高的造诣,“官辙所至,随地著书”。他一生的著作多达七十五种,七百余卷。在黔任职期间著有《黔记》 《黔草》 。
《黔记》六十卷,属私家所著的贵州地方通志,全书十九万字,是研究贵州历史的重要资料。其中,人物传记只收录人物在贵州的事迹,但对前任江东之则采用其同门好友邹元标撰的传记,详叙其平生,并唱叹江中丞抱恨已玻,而我不能为他申冤辩白,“诚愧之矣!诚愧之矣! ”郭子章还和当地绅士将江东之未完成的甲秀楼工程修建完成。他还在《黔记》中专门为孙应鳌、李渭、马廷锡三人作《理学传》 ,对黔中王门进行了比较系统的总结。他本人年轻时曾在求仁书院拜胡直为师,与邹元标同门。而胡直曾问学于王守仁门人欧阳德、罗洪先,所以郭子章宗王学,属江右王门一系,以 “慎独” “戒惧”为 “致良知”的主要修养方法。故他为学不以功名利禄为目的,而是注重自身修养和家国兴亡。 他试图融合朱熹和王阳明对格物致知的解释,认为格物致知的 “格物”是格物 之本,身心意志为本, 家国天下为末,强调道德修养。
《黔草》三十七卷,其中大部分是有关平播之役的奏疏,是研究播州战争 极为珍贵的第一手史料。其余各种论述亦有不可忽视的价值。郭子章一生勤于 著述,在他回乡的当年,父亲去世,在守孝的三年中仍然笔耕不锻,著有 《苦草》 六卷。在生命的最后数年里,他著有《养草》 七卷、 《圣旨日记》五卷, 这两部书都是研究郭子章及万历年间重大历史事件的第一手资料。
有文献学学者统计,郭氏一生著述不下百种,凡任官之处,均有著作,兹列最重要的几种:《闽前草》六卷、《芜关则例》 三卷、《瓜仪志》十卷、《留 草》十卷、《粤草》十卷、《圣门人物志》十二卷、《潮州府季考录》四卷、《韩 山校士录》 三卷、《赌戒》 二卷、《蜀草》十卷、《浙草》十六卷、《两浙由 票便览》十一卷。
郭子章是一个善于接受和学习新生事物的官员。 明朝中后期, 西方自然科学知识不断传入中国。 意大利传教士利玛窦为更好地在中国传教,绘制一幅标注西方文字的世界地图,引起很多中国有识之士的兴趣,希望能有标注汉字的版本。 利玛窦几经修订,于明万历二十八年 ( 1600 )在南京完成并出版标注汉字的名为 《山海舆地全图》 的世界地图,远在贵州的郭子章获得一份。利玛窦是郭子章任潮州知府时, 通过肇庆知府王泮认识的洋朋友。此前,中国士大夫的地理知识来自 《尚书 ·禹贡》 《山海经》及各代地理沿革,对世界地理不甚了解。郭子章获得 《山海舆地全图》后, 仔细研读,完全接受了这一新的知识,决定推而广之,明万历三十二年 ( 1604),郭子章亲自组织在贵阳刻印《山海舆地全图》 。当时中国的印刷技术主要是刻板,难以印出大幅的世界地图,郭子章的办法是将其分割刻印成书,并亲自作序。在序言中 郭子章对奥图及其作者作了高度评价。 一个中国的高级官员如此盛赞一个洋人及其著作,在当时是会遭保守人士猛烈攻击的。郭子章刻印 《山海舆地全图》 ,让贵州的官员、士人接触到世界地理知识,拓宽了视野,成为贵州西学渐入的滥觞,其功不可没。
明万历四十六年(1618),郭子章在家乡去世,终年76岁。(资料整理自贵阳历史文化丛书·人物《贵士名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