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下,正是春来好风光,从贵定的“金海雪山”到平坝的万亩樱花,从湄潭的数十万亩春茶开采,到威宁高山蔬菜“追赶”春光抢农时……在贵州大地上,广大干部群众牢记殷切嘱托,乘势而上、接续奋斗,把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作为头等大事,着力做好乡村振兴这篇大文章,一幅产业兴旺、生态宜居、乡风文明、治理有效、生活富裕的乡村振兴宏图正渐次展开。

  农业产业焕新机 高质高效开门红

  产业是带动乡村全面振兴的最大后劲,全面脱贫之后,聚焦农村经济的可持续发展,特色产业发展成为产业振兴的重中之重。

  春暖花开时节,湄潭县洗马镇杨家山村,第一批春茶已悄然上市,翠芽茶香四溢,唐书华家的茶园接到了第一波订单,“今年行情好,茶叶卖到了550元一斤。”作为村里的茶叶经纪人,唐书华不仅经营着自家茶园,还帮助村民销售茶叶。今年杨家山村的茶青卖得不错,大家的积极性高涨。作为湄潭农村经济中最重要的支柱产业,今年该县春茶产量预计能达到3.2万吨,可实现产值39.5亿元。

  这边唱响丰收,那边耕耘在即。在道真自治县忠信镇新华社区的育苗基地,当地农户正在开展辣椒育苗工作,为新一年的辣椒种植做好准备。为做大做强特色优势产业,提升产业链现代化水平,今年道真将计划种植辣椒34万亩。

  致力于农业产业链的延伸,贵州一二三产业正在融合中开创新格局。今年2月份,广药集团在广州宣布启动“刺柠吉乡村振兴五年基金”,拟在五年内投入10亿元,助力贵州刺梨产业发展,推动贵州乡村振兴,打造新产业,拉动新消费,开展新科研,培养新农人。

  随着贵州12个农业特色优势产业的不断壮大,引领农业产业焕发新机,在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衔接乡村振兴中,将带来持续的动力。

  农村建设展新貌 宜居宜业谱新篇

  产业在升级,村庄在变美。2021年贵州省政府工作报告提出,要加强村庄规划,打造乡村振兴“十百千”示范工程升级版,实施村庄基础设施改善工程,推动城乡交通一体化发展,推动农村公共服务体系建设,大力培养乡土实用型人才,加强乡村治理和乡风文明建设,加快农村集体产权制度改革等。

  贵阳市花溪区青岩镇龙井村,近两年凭借着浓郁的布依风情,迎来了旅游发展的新契机。春节期间,龙井村游客如织,拦门酒、打糍粑、唱山歌,浓烈的“年味”一直持续到三月来临,该村第一书记陈莎莎介绍:“2018年我们提出了‘一个龙井村,百个布衣坊’的发展目标,短短两年间龙井的布依特色文化坊就如雨后春笋般不断涌现,特色乡村活动接连上演,吸引了大批游客慕名而来,成为了‘全国乡村旅游重点村’和‘全国乡村治理示范村’。”接下来龙井还将继续探索文化旅游的发展之路,在红红火火的发展中接续乡村振兴的新征程。

  为打造宜居宜业的美丽乡村,在惠水县好花红镇,一首以布依族文化为特色的“好花红”歌曲唱响新时代,不仅从旅游发展上点靓了村庄的“面子”,也在刺梨、佛手瓜等产业上夯实了发展的根基。

  开好局,起好步。立足实际,根据各自资源禀赋,像龙井村和好花红镇这样的村庄建设正在全省各地分类推进,一批批物质、精神双提升,富含产业特色、生态特色、文化特色的活力乡村正在兴起。

  农民增收门路多 富裕富足开新局

  春节期间,清镇市流长乡的新年集市上,“赵家洋芋摊”成了网红打卡地,红色的遮阳篷下,支起一口口大锅,凭借“炸土豆”这个极为普通的单品,这里的食客从早到晚络绎不绝。摊主家的儿女们通通返乡当起了服务员,靠着这份生意,春节期间,一天就能带来6000元左右的营收。

  流长乡曾是清镇市建档立卡贫困人口最多的乡镇之一,从前苦于交通闭塞、产业零碎、没有出路的乡民,如今已有了致富增收的门路。2019年由贵阳市农投集团牵头建设的1500亩蔬菜保供基地,已开出致富之花,一茬接一茬的特色蔬菜不断产出,为当地带来了持续不断的增收。

  随着产业的推进,当地农民也端上了“新饭碗”,在蔬菜基地已务工一年的流长乡杨院村村民刘洪琴滔滔不绝地聊起如今幸福感满满的生活:“去年我加入了蔬菜基地务工的队伍,像城里的上班族一样‘朝八晚五’,我家到基地就三分钟,家门口就业工作还不累。”刘洪琴笑着说,前几天加班采收,每人每天拿到了330元的工资+加班费+奖励,大家都开心得不得了。

  农村的发展,让劳动力和资本渐渐向乡村聚集。农民群众有活干、有钱赚,幸福感和获得感不断增强。回溯往昔,贫穷已成为农间茶余饭后的谈资,“金山银山”创造出无限价值,山货跨越丛山峻岭远销四方,贵州农村正在发生着深刻改变。

  开新局,迎新机,接续奋斗正当时,贵州广大干部群众苦干实干、久久为功,正在着力推动农业全面升级、农村全面进步、农民全面发展,谱写出新时代乡村全面振兴新篇章。(记者 梁圣)

【编辑:杨茜 】关闭本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