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新网贵州新闻5月30日电(王超  袁锦峰)遵义市汇川区洗马社区的“侨之家”工作室是由社区侨眷为负责人的文化艺术工作室,工作室不仅承担起了社区居民文化娱乐生活的组织,还义务为社区里的青少年培训艺术特长。除工作室,洗马社区还成立了“侨之家”艺术团,请有一技之长的“侨”任艺术团老师,免费教社区居民舞蹈、合唱、乐器;此外,还邀请归侨、侨眷为社区开展家风课堂、爱国课堂等。洗马社区的“侨之家”成为了社区服务侨、侨回馈社区双向服务载体。

  洗马社区辖区内有归侨、侨眷、港澳台同胞共46人。社区围绕“凝聚侨心,汇聚侨力”的宗旨,让社区工作和侨务工作相互促进、相得益彰。

  侨眷张艺是“侨之家”工作室的负责人,是遵义市红花岗区侨联常委,是一位作曲家。退休后受社区委托,开设了“侨之家”工作室,义务为辖区青少年培训音乐、朗诵、绘画等方面的艺术特长。

  张艺得知社区有一名女孩因车祸不幸导致残疾,家里母亲也体弱多病,但在绘画方面很有天赋。就主动提出帮助女孩考取社会艺术特长等级测评证书,鼓励她发挥天赋,坚持自己的兴趣爱好。就在今年“三八”国际妇女节,小女孩收到一份由社区送来的礼物:社会艺术特长等级测评证书。在“侨之家”工作室的帮助下,她通过了社会艺术特长等级测评美术项目五级考试。

  张艺的母亲叶玉珍是印度尼西亚归侨,1953年叶玉珍回国,1970年与丈夫一起从山西太原来到贵州省遵义市,参与三线建设。今年已85岁的叶玉珍,一直热心社区公益,支持社区“侨胞之家”的建设,为社区居民讲授家风故事、爱国故事。老人说:“社区有很多“侨”身份的人,都愿意参与社区建设,服务社区居民,愿意为社区做自己力所能及的事,只要社区需要,自己决不推脱”。

  遵义市第一人民医院重症监护室主任、侨属陈微微,利用自己所学的专业知识,为辖区群众义诊;区人大代表、侨眷糜伶,撰写的《关于解决阿家寺巷D级危房的建议》和《关于兑现市一医征收补偿款的建议》引起市、区两级政府重视,危房住户得到转移,征拆补偿款也已到位;区政协委员、侨眷陈玉康,针对汇川区湘江河上段河边无河道爬梯,市民出行存隐患的问题撰写提案,得到有关部门重视,问题得到及时妥善解决。

  洗马社区的侨界人士助力辖区公益事业,发挥侨界人士中市区两级人大代表和政协委员的监督、建议职能,为区域经济社会发展发挥作用。同时,洗马社区也为辖区困难侨属解决生活困难、争取定额补助等,关心归侨、侨眷,为归侨、侨眷排忧解难。

  “侨之家”工作室的张艺一直有一个心结:寻找自己处女作—《妈妈》的词作者。

  1986年,在贵州航大音专就读音乐师范专业的张艺,在《苗岭之声》杂志上看到一首叫《妈妈》的诗,身为侨眷的张艺觉得这首诗触动了他对母亲对祖国的感情,就为诗谱了曲,写成了歌。歌曲当年由省广播电台录制,作为全国广播电台交流歌曲播放。张艺一直想将这首歌分享给原诗作者陈黔生先生。但他只知道陈黔生是安顺人,多方找寻都没结果,这一找就是36年。

  直到2022年3月,省人大外侨委到洗马社区调研,张艺将收录了这首歌的歌曲集送给省人大外侨委时,告知了这件事。贵州省人大外侨委副主任马宁发现作者可能是原安顺市人大常委会副主任陈黔生,就帮忙联系核实,确认了他就是张艺苦苦找寻词作者,遗憾的是,陈黔生已经离世,贵州省人大外侨委将张艺赠送的歌曲集转赠给陈黔生夫人,留作收藏。“感谢贵州省人大外侨委,这样总算了了我36年的寻找词作者的心愿。”张艺说。

  侨眷刘清梅一家三口为“零就业”家庭。洗马社区党支部了解情况后,为刘清梅安排了一个公益性岗位。如今,身为社区协管员的刘清梅工作干得有声有色。“我对这份工作很满意,很感谢社区能提供这个机会。”刘清梅说。

  遵义市汇川区侨联组织于2010年正式成立,同时汇川区侨联在洗马社区成立第一个社区侨联工作小组,同年6月,遵义市侨联授予洗马社区“侨之家”称号。十二年来,汇川区委统战部、区侨联以“为归侨侨眷服务,维护归侨侨眷权益”为工作重心,团结凝聚港澳台侨海外爱国力量,做好侨务工作,实现了党建侨建的双向促进。(完)

【编辑:杨茜 】关闭本页
【编辑:杨茜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