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新网贵州新闻9月20日电 题:心理医生解答新冠疫情下如何面对我们的恐惧

  作者 袁超

  “疫情环境下,善待他人和自己,共情他人的痛苦无助,不伤害,不仅是文明社会的需要,也是我们每个人保持身心健康的需要。”20日,贵州省人民医院心理科主任向慧在接受中新网记者专访时如是说。

  本轮新冠肺炎突袭贵阳贵安,在特定的环境下,一些民众没有思想准备,心里恐慌,对新冠肺炎病毒相关知识了解不足,担心感染了新冠肺炎病毒的患者经治疗痊愈后回到社区和已解除隔离回到社区的人会带来感染,甚至有意无意表现出某些歧视言行。针对此情况,向慧认为:“这种恐慌的蔓延会让治愈者和解除隔离者及其家人的情感受伤,影响社会和谐。在当下,更需要邻里之间多一份理解与包容。”

  新冠肺炎疫情令大多数民众感到害怕、恐惧。在向慧看来,这属于是正常的反应,这种对新冠肺炎的敬畏之心有助于做好自我防护和隔离,不盲目乐观、心存侥幸。

  恐惧本来是人类面对危险的一种本能反应,提醒人们潜在的危险正在降临,人的身体为了应对危险,会产生相应的一系列改变,产生“战”或“逃”的反应,以利于自身应对危机。但是大脑有个“bug”,不能很好区分真正的危险和想象中的危险,当人被大脑中想象的危险所支配,可能也会出现“战”(攻击)和“逃”(避开痊愈的感染者和已完成隔离的群体)的反应,但这种想象是源于专业知识的不足,是不合理的。

  向慧强调,如果是过度和不合理的恐惧,则会带来负面影响,影响正常的工作生活,被恐惧支配而出现不理性的行为,过度的紧张害怕还会降低人体自身的免疫功能,民众可从网络资源中的正规渠道获得一些改善不良情绪的小妙招。

  心理学研究表明,对世界、对他人、对自己常怀感恩之心,常有善行,均有利于情绪健康。

  向慧建议,民众可以通过正规的渠道,了解科学的新冠肺炎防控和隔离的知识,了解基于医学科学发展的最新新冠肺炎隔离政策,用科学知识武装自己,解除隔离者和新冠肺炎感染治愈者回归社会,这说明大家的生活都即将步入正常的轨道,这才是隔离的目的。(完)

【编辑:杨茜 】关闭本页
【编辑:杨茜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