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新网贵州新闻4月16日电 自林下经济产业启动建设以来,贵州省三穗县紧紧围绕黔东南州百千万工程和四大产业发展要求,加快推进林下经济发展。截止目前,全县利用林地面积23万亩,培育林下种植、养殖经营主体462个,其中企业48家,合作社62家。创建林下经济品牌5个,培育州级林业龙头企业5家。全县建成百亩基地98个,建成千亩基地9个,建成万亩基地1个,森林利用面积10174亩。全县种植林药18228亩、种植林菌6415亩、养殖林鸡36.47万羽(存栏19.75万羽,出栏16.72万羽)、养殖林蜂15594箱,两年来林下经济实现总产值3.16亿元。

  第一,突出主责,举好工作推进“指挥棒”。坚持把抓好林下经济作为践行“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理念和巩固脱贫攻坚成果与产业振兴有效衔接的具体行动,三穗县陆续打出一套推进林业产业发展的“组合拳”:2019年10月,召开全县林下经济产业发展大会,制定林下经济产业发展方案,成立县委政府主要领导、县委常委和分管领导、县直部门和乡镇主要负责同志都参与的林下经济工作领导小组,实行县级领导包乡镇、部门领导包村、镇村干部包基地的三级“包保”责任制,启动了林下经济产业建设。2020年3月,细化分解林下产业产业和基地建设目标任务,制定出台目标考核办法和基地分类推进方案,对标对表,建立工作调度、清单管理、评比总结推进机制,定期组织开展基地现场观摩会,让基地走到前台亮相晒成绩,推动形成比学赶超氛围。2020年7月,明确猴头菇作为林下经济的主导产业,制定猴头菇种植基地建设工作方案,按照“分步实施、重点推进”的原则,梯次推进基地建设。今年2月,根据新形势新任务,及时召开全县林业重点工作推进会,将林下经济、油茶产业、退耕还林、国储林项目同谋划同部署,将目标任务细化分解到乡镇街道,分类制定基地建设方案,实行一周一清单一通报制度加快推进。通过全方位、多层次、宽领域推进林下经济产业发展,目前初步形成了领导包保、平台主推、部门主帮、乡镇主责、群众参与的林下产业发展新格局。

  第二,建强平台,壮大林下产业“生力军”。林下经济产业的持续发展,离不开有能力、有活力的经营主体,三穗不断强化政策、资金、技术等服务保障,搭建两大平台,不断培育壮大林下经济经营主体。一是组建国有公司发展平台。组建三穗县林业生态开发有限责任公司,按照“强龙头、创品牌、带农户”思路,推广党社联建经验和“公司+合作组织+农户”模式,按照“八统一”(统一规划、统一供种、统一技术、统一收购、统一加工、统一质量、统一品牌、统一销售)模式,承接全县食用菌产业的菌种培育、菌棒生产、林下种植,拓展产品精深加工,强化品牌创建工作,打造营销团队和销售平台,带动全县林下经济产业发展做大做强。在平台公司引领下,我县食用菌主导产业涌现出了林业生态开发、山苗农业科技等5家食用菌企业。二是做强国有林地资源平台。充分利用国有林地资源平台,实施规模化建设、集约化经营,采取“公司+基地+农户”“公司+基地+合作社+农户”等经营模式发展林下种养殖项目。如台烈镇国有林场重点发展林下铁皮石斛、白芨以及林下养蜂等产业,瓦寨镇长坡林场重点发展林下猴头菇等食用菌产业,滚马德明林场重点发展白芨种植和林鸡养殖等产业。通过两大平台带动,目前全县培育林下经济经营企业27家,合作社53家,其中贵州山苗农业科技有限公司主营蓝莓育苗、种植和食用菌菌种培育、种植,已获省级农业龙头企业、州级林业龙头企业称号,今年3月正在申报成为省级林业龙头企业;三穗县林业生态开发有限责任公司主营猴头菇种植加工,目前已通过州级林业龙头企业评审、公示。

  第三,扩大规模,打造示范引领“排头兵”。按照村有百亩、乡镇千亩、县有万亩“百千万工程”要求,切实做优基地存量,做大基地总量,提升打造一批集森林康养、林下仿野生种植、林中特色养殖等特色产业示范样板基地,形成全县示范基地建设的“排头兵”。一方面,聚焦猴头菇培育食用菌主导产业,坚持分步实施、突出重点、梯次推进,全力扩大猴头菇种植基地规模,力争打造形成3个万亩食用菌产业带。通过基地示范引领,林区坝区结合,到2025年,实现林下种植食用菌2万亩,坝区种植食用菌1万亩,总体达到3万亩1亿棒以上的规模。另一方面,围绕建成百亩基地90个,千亩基地9个,万亩基地1个的目标,明确11名县级领导牵头主抓,22名乡镇(街道)党政“一把手”驻点负责,12家县直部门挂牌包保,将万亩基地和千亩基地纳入林下经济县级重点项目加快推进。

  第四,聚焦主业,打造全链发展“新样板”。结合县情实际,三穗将猴头菇作为林下经济的主导产业,坚持“强龙头、创品牌、带农户、促增收”,注重产供销联动、上下游联通,培育打造品种选育、菌棒供应、冷链贮运、精深加工、品牌销售全产业链条。一是建基地。党政一把手将食用菌产业发展放在心上、抓在手上,林业部门和乡镇负责具体推进,职能部门负责水电路等基础配套建设,突出重点、梯次推进,加快林地流转、土地清理、菌架搭建、菌棒上架等工作,配套建设产业道路、供水供电和生产用房、烘烤加工等基础配套设施。目前全县12个猴头菇基地开始产菇出菇,种植规模达6005亩2000余万棒。二是强链条。建成菌棒厂5个,菌棒产能每月达到400万棒,菌棒供应实现100%县内供应,满足基地菌棒需求。建成保鲜冷库3个5798立方米、收购中心或分拣点4个3400平方米、烘干房32个1920立方米,配置了2台专用冷链物流车。投入1200万元建成猴头菇精深加工厂1家,厂内猴头菇菇粉、猴头菇面条、猴头菇饼干、猴头菇米花糖4条生产线日前建成,生产线每天可加工猴头菇菇粉1吨、面条5吨、饼干5吨、米花糖1吨。三是抓销售。坚持产销挂钩、品牌销售,线上线下同步推进,全力打开销售渠道。目前,猴头菇鲜以线上线下相结合销售,线上主要通过订单、电商、微商、抖商等销售渠道,线下主要销往重庆、贵阳、杭州等市场为主,线上线下累计实现销售额6000万元。经过这两年的发展,三穗食用菌产业初步形成了“菌棒生产、基地种植、精深加工、市场销售”一体化的全产业链发展格局。

  第五,强化保障,夯实产业发展“支撑点”。技术支撑方面,先后与省农科院和医科大学达成了技术合作,签订技术合作协议,建成食用菌育种重点实验室和食品与健康工程研发基地1个,在品种优选、质量检测、营养成分等方面提供技术保障。用地保障方面,对全县110万亩可利用林地进行详细调查,优先使用25°以下缓坡林地发展林下经济。有偿使用林工商、国营林场等国有林地,动员农户流转、出租林地,或以林地入股等方式,满足林下产业发展用地需求。产业用工方面,借助脱贫攻坚就业信息平台,建立用工需求信息微信群,共享用工供需信息。探索“反租”模式,将基地“反租”给农户,产品销售给企业,激发农户发展动力的同时缓解基地用工压力。资金保障方面,整合涉农专项资金加大扶持,创造条件帮助企业融资贷款。整合林下经济发展项目资金15891.6万元,推进林下经济产业项目发展。人才培养方面,按照“近抓引进、中抓培训、远抓培养”思路,采取“行业专家→农技人员→基地骨干→产业农民”接力式培训,壮大林下经济技术人才队伍。2020年12月以来,先后聘请省级科技特派员、农科院专家开展猴头菇种植培训4期300余人。

  第六,利益联结,激活加快发展“动力源”。在产业发展中,始终注重脱贫攻坚成果巩固和兼顾各方经济利益,推广我县积累的“党社联建”经验模式,将经营主体、村级经济和农户收入结合起来,不断迭代创新利益分配模式,充分激活加快发展的新动力。在基地建设中,去年,我县探索基地“代管”模式,公司和合作社签订“代管”合同,公司负责菌棒供应、技术指导、收购销售,合作社负责生产经营,农户以劳务、土地参与发展,探索推出“五金”利益联结机制,让贫困群众通过“劳动薪金、土地租金、分红股金、保底息金、代种收益”等5个途径共享林下经济发展红利,从而持续巩固脱贫攻坚成果。今年,在总结去年“代管”模式基础上,为调动公司、乡镇和基地积极性,进一步推进林下经济主导产业发展,我县研究出台《三穗县猴头菇产业运营管理机制》,细化明晰猴头菇运营管理模式、收购价格认定、菌棒质量管理、技术服务保障、基地建设资金和利益联结方式等,进一步厘清公司、乡镇、基地的责权利,确保兼顾各方利益,真正激发方方面面的发展积极性,让产业真正见到效益。在产品精神加工中,为让易地移民搬迁群众真正“搬得进、稳下来”,我县不仅将投入的财政扶贫资金分解联结到贫困户,让他们获得收益,还在用工方面,向搬迁群众进行倾斜,确保他们就业需求。如开发区的食用菌精深加工厂,目前完成销售额2300余万元,按扶贫资金投入的6%利益联结了武笔街道彩虹社区易地扶贫搬迁贫困户500户2145人,户均年增收960元。同时,加工产常年提供就业岗位100个以上,年平均务工时间300天,按100元/人/天计算,可实现人均务工年收入3万元以上。(完)

【编辑:杨茜 】关闭本页
【编辑:杨茜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