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新网贵州新闻5月12日电(杨锦焘)“以前村里面集会,都找不到一块像样的地方,但是自从脱贫攻坚战开始以来,我们村的基础设施就在慢慢的变好,我们也修建了芦笙场,现在大家集会在一起,也有了个场所,非常方便我们。”黔东南州黄平县重安镇半山村村民说。

  一群普通的农村群众,因为一个广场而遇见快乐,在这里,大家各显所长、互相学习,你教我舞蹈我教你唱歌……互相分享着快乐,共同享受着乡村发展蜕变下萌发出的丰富精神文化。

  “唱歌、跳舞,业余时间我们也要像城市里的人一样。”正在芦笙场上教众姐妹跳舞的廖朝芝说。廖朝芝是一名退休教师,是这个活动广场的常客,有时间就约起左邻右舍,在文化广场上教大家学习跳广场舞。

  “哪里有活动,我们芦笙队经常参加,需要有个场所,方便大家日常练习。”杨正治乐呵呵的说。黄平县半山村芦笙队的杨正治,经常组织队员们在场地里练习芦笙。

  “芦笙场建好之后,每天都有人来享受文娱的快乐。”重安镇半山村村委会工作人员介绍,芦笙场的建设为村民们创造了一个平台,不仅能够充实大家的业余生活,满足精神需求,还为大家提供了一个施展才华、欢度闲暇时光的场地。

  不仅如此,黄平县半山村每年还要举行众多的文娱活动,例如每年的开秧节,农民丰收节暨银项圈文化稻田音乐节等等,吸引各地群众,满足了大家的文娱需求。

  在有着“天下苗族第一镇”之称,拥有8.45万人、少族人口占98%以上的苗族大镇谷陇镇,每年都会举行“九·二七”苗族芦笙会,谷陇“九·二七”苗族芦笙会会期三天,期间将举办吹、跳芦笙、赛马、篮球、斗牛、斗鸟、斗鸡、苗族刺绣、民族歌舞、民族广场舞等11个文化体育项目以及游方对歌,苗族大歌、苗革飞歌、苗族酒歌对唱等。

  黄平谷陇“九·二七”苗族芦笙会是传统文化节日,每年农历九月廿七举办,节会期间,当地苗族同胞自发聚集在谷陇镇,载歌载舞,庆祝丰收,并祈祷来年风调雨顺,五谷丰登。

  近年来,黄平县不断提升公共文化服务能力,使得县、乡镇、村逐渐形成了一层层的文化接力,让原来贫乏的传统文化演变到了如今日渐多元的现代文化,群众的精神文化生活不断得到满足,开创了文化服务日趋完善,文娱活动日新月异的良好局面。(完)

【编辑:杨茜 】关闭本页
【编辑:杨茜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