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解说】贵州绥阳人的早餐,常常是从一碗粉面开始。而说到面条,让绥阳人引以为豪的莫过于久负盛名的“银丝空心面”。这项历久弥新的传统手工技艺,不仅被列入贵州省非物质文化遗产,还成为了绥阳县振兴经济的支柱型产业。日前,记者走进绥阳县最大的手工空心面制作工厂实地走访。

  【解说】将标准用量的食盐和面粉搅拌均匀,加水和面,清晨,在绥阳县张氏贡面厂房内,绥阳空心面制作技艺传承人张发喜正在悉心指导厂里一名新来的学徒。而在其一侧,两名制面师傅也在忙着揉面、盘条。

  【同期】绥阳空心面制作技艺传承人 张发喜

  都是用自己的双手揉搓,去感觉这个面的干(湿)度的均匀,靠自己去感觉。这步之后就是揉面、摊平、划条、盘条、上杆、拉面还有抻面,这些是主要的环节。

  【解说】绥阳空心面因面条空心而得名,从唐朝末年流传至今,具有用料考究、工艺复杂、历史悠久,纤细味美、久煮不烂等特点。

  【同期】绥阳空心面制作技艺传承人 张发喜

  空心面是绥阳的特产,因为它是全手工制作的,它吃起来它的口感各方面是很光滑很柔软的,是走亲访友的最好的佳品。它吃的是我们的文化,吃的是我们的工艺。

  【解说】张发喜在13岁时学做空心面,14岁时挑担卖面,其家族制作的空心面在当地有口皆碑。张发喜告诉记者,数百年来,老祖宗传承下来的不仅是空心面制作工艺,更是一丝不苟的匠人精神,坚守品质才是老字号经久不衰的真正“秘方”。

  【同期】绥阳空心面制作技艺传承人 张发喜

  (比如)面条上杆的时间是很讲究的,因为它的面要达到粗细均匀,手的力气要达到平均一致,如果在这个环节你松紧不一致,粗细不一致,那么接下来你的面条一直都会是粗的粗细的细。

  挑面要挑三次,这个面条整体的长短要保持到基本上长度一致,还有不要让它有粘连的,在烘干的时候如果有粘连的,那么那一根面条的颜色就会不一样,加上对它的细度各方面都会有影响。

  【解说】近年来,张氏家族开始带动当地熟悉空心面制作的乡亲“抱团发展”,共同把空心面制作技艺发扬光大,也是这段时期,空心面制作开始作为一种致富技能。

  【同期】张氏贡面 制面师 刘忠远

  (来这里)学一门手艺,同时也把我们家乡的这个非物质文化遗产慢慢地传承下去,一代一代的有人来接续。在家附近就业,隔家里面比较近,带小孩也比较方便,工资薪水跟外面也相差不是很大,平均每个月达到六七千元。

  【同期】张发喜儿子 张永飞

  我从小就跟着父亲在做,现在偶尔来做一下,主要是我负责销售这方面,像商超啊,团购啊这些。一些私人订制这方面订单也很多的。以前一直是我们家族在做,现在的话有更多的人参与在里面,(希望)大家参与起来抱团发展,让我们绥阳空心面做大做强走向世界。

  【解说】如今,张永飞在绥阳省级经济开发区开办了工厂,聘用数十名熟悉空心面制作工艺的师傅进厂,既保存下手工技艺,又实现规模化生产。记者了解到,绥阳县已注册成立13家空心面企业,参与加工的农户达100余户,500余人,催生了上百家专营店,通过发展特色产业,有效促进了当地老百姓增收。

  记者 蒲文思 瞿宏伦 贵州遵义报道

【编辑:杨茜 】关闭本页
【编辑:杨茜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