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现场声】贵州省级非遗水书习俗代表性传承人 杨胜昭

  水书,它主要都是条目呈现,一个条目是一个内容,它内容都各不相同……

  【解说】闷热的三伏天,杨胜昭正和几名工作人员探讨着一本水书古籍文献的翻译细节。泛黄的页面上,混杂着象形字和类似楷书反写、斜置的手抄体,给人以神秘之感。

  【解说】水书是水族人创制的文字,也是记载着水族古代天文、地理、历法、历史、哲学等信息的古老文化典籍。水书的发现早于甲骨文,因而也被誉为象形文字的“活化石”。2002年水书被列入首批《中国档案文献遗产名录》,作为重点民族古籍文献进行收藏。

  【同期】贵州省级非遗水书习俗代表性传承人 杨胜昭

  一字多音,一音多义,一义多用,这是水书的一个特点。水书它文字只是占30%,70%全部记载在水书先生的脑海里面,这个是一代传一代,一代传一代,口口相传的这部分很多。

  【解说】由于文字较少,水书典籍一般以条、纲、目录式存在,由水书先生用歌诀来补充,这便是水书的活态部分,这部分只能通过水书先生以口传心授的方式代代相传。

  【解说】在水族地区,水书先生备受人尊敬,水族人婚丧嫁娶、立屋建房,甚至春耕开种的时辰都要请水书先生根据水书中的提示来决定。13岁师从祖父和伯父学习水书,22岁之后就开始独立主持当地水书习俗活动。出生于贵州三都县水书世家的杨胜昭,如今除了家族第四代水书先生传人的身份,也是贵州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水书习俗代表性传承人。此外,他还是一名教育工作者,自1970年在家乡羊瓮小学任教。

  【同期】贵州省级非遗水书习俗代表性传承人 杨胜昭

  我才16岁就开始当民办教师了,(那时候)白天去上课,晚上来家跟伯父学水书。口传部分比较难,这个记忆力比较好的人才能学得到,还有一个,还有一个悟性,愿学。

  【解说】“传男不传女、传内不传外”是水书迭代传承的“铁规矩”。让杨胜昭忧心的是,过去十余年,由于规矩森严,水书先生难觅合适的传承人,加之年长的水书师相继离世,口口相传的水书内容也随之消失。此外,受现代化进程影响,很多年轻人外出求学务工,水书传承出现了断层现象。

  【同期】贵州省级非遗水书习俗代表性传承人 杨胜昭

  文字你可以保留,但是在脑海里面的这个口传部分,(水书先生离世了)就无法去挽救啊。我想去想来,如果继续像原来的这种老思想、老传统,那么我们水书就逐步逐步地走向灭亡了,再过几十代几代了以后呢,我们水书就变成一本图画了,就没有人懂了,我就心想,要打破这个旧思想,只要愿学的我就教。

  【解说】2015年,杨胜昭顶着压力打破千百年来的规矩,首次招收女徒弟,轰动一时。

  【解说】其实早在1998年杨胜昭就在羊瓮小学开设了水书传习班,教学生们认读水族文字,诵读水书歌诀。

  【同期】贵州省级非遗水书习俗代表性传承人 杨胜昭

  我是一个国家工作人员,也是一个人民教师,如果我没带头来打破这个旧思想,那么就根本我们这个水书就无法传承下去,所以当时虽然压力大也好,我也要想办法克服。

  【解说】如今,让杨胜昭感到欣慰的是,从中央到地方都十分重视民族历史文化保护传承,“抢救性保护”是目前三都县乃至整个贵州民族文化学界正在做的事,水书文化进校园,水书译注、水书申遗等工作正如火如荼地开展。2015年退休后,杨胜昭全身心投入到水书习俗社会实践、翻译、研究和传承工作中。

  【同期】贵州省级非遗水书习俗代表性传承人 杨胜昭

  我主要做的是水书翻译,因为水书现在有好多本都已经进入了国家记忆名录,这部分必定要把它全部注释翻译出来,这就是水书申遗的支撑材料。

  【解说】这些年,杨胜昭领衔翻译出版了中国珍贵古籍名录水书《六十龙备要》,指导并帮助研究人员翻译了水书古籍十余卷。2018年,杨胜昭被贵州民族大学聘为特聘研究员,参与水书教学研究工作,是目前中国唯一被高校特聘的水书先生。

  (记者 蒲文思 贵州三都报道)

【编辑:杨茜 】关闭本页
【编辑:杨茜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