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新网六盘水7月13日电(记者 郎朗) 提起公园,人们常常会想到,这样的公共场所应当优先为公众服务。而在贵州省六盘水市的明湖国家湿地公园,小到一草一木、一花一鸟,大到整个生态系统,才是他们优先考虑的对象。        

  图为明湖国家湿地公园 洪绍乾 摄

  浑黄的水库如何变成“瑶池”?

  你若是有机会到贵州六盘水明湖国家湿地公园,或许能对瑶池有更具象的想象。

  明湖国家湿地公园里的瑶池,四周与山相连,举目远眺,池岸蜿蜒曲折,水中有山,山中有水,碧绿的池水宛若毫无杂质的绿宝石。而这样令人沉醉的景象之所以能呈现在游人眼前,要归功于当地几十年来对环境的保护,和对生态的修复。

  时间倒退回上世纪六七十年代,彼时的瑶池还被叫做窑上水库,作为当时六盘水市民的饮用水,水库里的水却是黄色浑浊的。

  六盘水市林业局四级调研员李德贵介绍,那时水库周围的山体顶部都是荒的,山腰是附近村民的耕地,山脚则是村民住所,石漠化很严重。

  很多时候,水库的水是濒临枯竭的;而到了雨季,一旦发生暴雨等自然灾害,周围山体上的泥土便会被冲下来,导致水库的水变黄,影响饮用水使用。

  浑黄的水库之所以能变身今天的瑶池,“退耕还林”功不可没。

  图为明湖国家湿地公园 供图

  把绿色生态做成百姓的不动产

  从2000年至今,六盘水退耕还林的面积达3700多亩,六盘水森林面积增至922万亩,森林覆盖率达62%,而在十年前,这个数字只有37%。

  数字总让一切看起来都理所当然,以至于人们常常忽略这些数字背后的付出。

  六盘水位于贵州西部,海拔高,温度低,一般7、8年就能长成的树,在这里要十几年。而且,水库周围的山上土壤瘠薄,含氮量低,也不利于植物的生长,一旦植被被毁坏,几十年都恢复不过来。

  通过几十年来退耕还林、石漠化治理、义务植树、天然林保护等多重手段治理,水库周边的生态终于有了改善,而水库的水也达到了景观水标准,浑黄的水库得以变身瑶池。

  现在的瑶池周围,仿佛是大自然的调色盘,风景随季节流转而变换,可谓“春有百花秋有月, 夏有凉风冬有雪”。

  人们都很珍惜这来之不易的一切,即使现在国家允许在山上做有限量的砍伐,也没有人舍得动一草一木。整个明湖国家湿地公园也只在周末和及假日对游客开放,以求最大限度去保护这里的生态。

  “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我们要把绿色生态做成百姓的不动产,让老百姓一起享受绿色成果。”李德贵说。

  图为中华秋沙鸭 何杉 供图

  生态好不好,鸟儿最知道

  中华秋沙鸭可以说是辨别生态环境好坏的“行家”。

  中华秋沙鸭是中国特有珍稀鸟种,属国家一级重点保护野生动物,世界级濒危物种。由于中华秋沙鸭在野外生息繁衍的地域受到局限,其数量十分稀少,全球不到2000只,它们是大自然中的瑰宝,也是生态环境的风向标,哪里生态环境好,它就在哪里栖息安家。

  明湖国家湿地公园便是他们的安家地之一。

  “我们的公园是为鸟服务的,这是明湖国家湿地公园和其他城市公园最大的区别。” 明湖国家湿地公园管理服务中心原主任何杉说。

  早在明朝,这里的湿地便已存在。为了营造良好的生态系统,公园内采用了跌水的形式,形成高低错落的水体,这就适合沉水植物、浮水植物、亲水植物等各类水生植物生存,再加上水下生物、鸟类生物等,可以说公园内的水生态系统现已初步建成。

  在这里,人和鸟类总是保持刚刚好的距离,能看到鸟儿嬉戏,但是无法靠近;地面的各个桥廊是没有防护栏的,这是为了便于各种鸟类在湿地里穿梭;整个公园禁止给鸟类喂食,以免影响它们的生活习性、破坏生态系统的平衡。

  今天的明湖国家湿地公园,既是乌江上游重要支流水城河的源头,是由河流、库塘、森林构成的复合湿地生态系统,更是六盘水中心城区的重要生态屏障。(完)

【编辑:杨茜 】关闭本页
【编辑:杨茜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