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新网贵州新闻4月29日电(陈香梅)贵州省毕节市七星关区柏杨林易地扶贫搬迁点是贵州省单体最大的易地扶贫搬迁安置点,目前共搬迁群众6372户29001人,为让群众搬得出、稳得住、能致富,七星关区加大搬迁点医疗、教育等基础设施建设,建立就业扶贫车间,积极开发公益岗位,让群众在家门口就业,实现安居梦。

  柏杨林街道搬迁群众在附近企业务工。

  走进毕节市七星关区柏杨林易地搬迁安置点,一栋栋整齐的楼房在阳光的照耀下熠熠生辉。一间间宽敞明亮的房屋里,家具电器齐全,家庭其乐融融,充满欢声笑语。

  从三板桥街道搬迁来的张以八,居住在柏杨林街道阳光社区,记者到来时,张以八正在厨房里张罗着饭菜,看到家里有客人来,张以八热情地招呼大家坐下,转身开启了饮水机烧水泡茶。她的脸上挂着笑容,高兴地介绍道:“我家搬进城里3年了,这几年比在老家安逸多了。搬到这里住房条件变好了不说,政府还给我们配备了沙发、电烤炉、电视机这些家具,女儿也到家附近荔湾中学上学,我们生活、出行、包括孩子上学都方便了。”

  张以八介绍,过去自己家住在三板桥街道大坡顶村,一家四口挤在老旧的房屋内,交通不便,水电不通。“就连吃水用水,都是看天,下雨了就把水积起来,用来生活。村里常年是稀泥烂路,走路都不好走,加上我有严重的腿病,到了雨天更是没办法出门。”回忆起过去的艰辛,张以八泪光闪烁。

  柏杨林易地扶贫搬迁安置点扶贫车间。

  2019年,张以八一家搬迁到柏杨林搬迁安置点,结束了过去的苦日子。为了照顾到张以八腿脚不放便,社区特地为她家安排了一楼的房屋。

  为保障搬迁点学龄儿童教育,七星关区配套建设了2所幼儿园、2所九年一贯制学校,并从全区选拨200多名优秀教师补充到校任教,满足适龄儿童少年的“上好学”需求。

  50岁的罗本令搬到城里一年多,她家原来居住在阴底乡箐口村,家中有5个孩子在上学,其中3个上大学,1人读研,曾经供孩子上学是罗本令一家压力最大的事,“我们贫穷就是因为没受到好的教育,现在搬到城里,不仅住房条件变好了,最重要的是,孩子们上学的问题得到了很大的帮助,家里上学的孩子都有教育资助,在上小学的孩子也从乡下转进柏杨林阳光小学,孩子不用翻山越岭去读书,学校就在家门口,步行几分钟就到。”罗本令开心地说。

  易地扶贫搬迁解决群众住房问题,也让学子上学的道路不再漫长。要让搬迁群众在城市中“稳”住,更是易地扶贫搬迁的重点。

  从撒拉溪镇水浸沟村搬迁来的陆永琴夫妇,搬迁后开始了自己的创业故事,在热闹的安置区广场边,夫妻俩经营起一家烧烤摊。每天早上陆永琴坐上公交车便能去批发市场进货,不仅在小区把生意做得风生水起,还能通过美团外卖收发顾客的订单。“交通很方便,去哪里都是一趟公交车,教育、交通都为我们搬迁群众贴心的规划好,平时生活中有困难,只要给社区干部说,他们都会及时替我们解决,让我们搬迁群众的生活更便利,也更温暖。”陆永琴笑着说。

  每天收摊后,陆永琴和丈夫利用休息时间做起了网络主播,“我们在网上通过直播卖一些家里的土蜂蜜,还有一些电脑配件。一个月我们能挣3、4千元。”陆永琴一边展示土蜂蜜一边说。

  在和美社区的路边,江正富正开着小货车卖水果。搬迁之前,江正富家住在龙场营镇元岩村,元岩村地处深山,地薄人稀,十分偏远、闭塞。两年前,政府对元岩村不适宜居住地区的村民进行了易地搬迁扶贫,将村民们陆续搬出了大山。

  江正富对搬迁后的生活十分满意:“我家之前住的是土墙房,房子很窄,也很老旧,下雨天还会漏雨,屋子里十分潮湿,连床都是湿润的。住房条件十分恶劣。搬迁到城里后,住房条件变好了,孩子们也转到城里上学了,我在城里照顾孩子的同时,自己也做一点小生意挣钱,现在是挣钱顾家两不误。”

  45岁的罗龙英在毕节盛丰农业科技示范园找到了工作,一个月能挣3000元,7个苗族女孩在政策的帮扶下,开设了民族服装加工车间,一条条民族服装加工线,在脱贫致富的道路上形成了一道绚丽的风景。

  “我们从层台镇搬过来,去年政府给我们提供了免费的生产场地,为我们保障了生产用电、用水等,还给我们介绍了销路,我们挣到了钱,易地搬迁让我们在城里找到了家,也找到了事业。”车间负责人王小妹开心地说。

  在柏杨林集中安置点,像陆永琴一样实现就近就地就业的群众有11812人,这些都得益于七星关区积极落实各项创业扶持政策,加大创业扶持力度,鼓励各类企业就地就近吸纳贫困劳动力就业,同时加大公益岗位开发,开展“送岗上门”、“培训上岗”,紧紧围绕搬迁群众生计方式非农化转变,积极搭建各种平台,多种方式促进就业,切实解决搬迁群众生存后顾之忧。

  社区文化建设是搬迁群众后续发展的内生动力,为了丰富搬迁群众的精神文化生活,促进搬迁群众尽快融入城市新生活。柏杨林易地扶贫搬迁安置点完善配备社区儿童活动中心、老年人活动中心、文明实践中心、道德讲堂、图书室、脱贫夜校等活动场所共42个;建设文化娱乐广场4个,灯光球场1个,新旧生活对比馆1个;在中心广场安装大屏幕、广播音柱等,并组建文化队伍。指导群众自发组织红歌队、山歌队、广场舞队、苗族芦笙队等文艺队伍等,以优秀民俗、民族文化为基础,开展群众喜闻乐见的多种形式文化活动,丰富群众精神文化生活。

  七星关区柏杨林街道易地扶贫搬迁安置点的搬迁户走在宽阔的道路上。 陈曦 摄

  “搬到柏杨林我们的生活变得更有意思了,原来在老家,白天出门就是荒山野岭,天一黑了只能睡觉。现在每天我们都可以到广场玩乐,学习下棋、健身、跳广场舞。社区还有长幼日间托养照料中心,是服务我们老年人的地方,可以在这里娱乐学习,花几元钱就可以吃一顿饭。现在的生活啊,真是从前想都不敢想的。”在日间照料中心,陈中银一边吃饭一边说。

  随着柏杨林安置点不断创新活动载体。通过传统节日主题活动、文化演出、课堂教学、音视频传播、群众会等多种形式载体,大力开展感恩教育、文明创建、公共文化、民族传承“四进社区”活动,有力促进搬迁群众文化共融,不断激发群众内生动力,增强归属感和幸福感,思想上安下心、扎下根生活。(完)

【编辑:杨茜 】关闭本页
【编辑:杨茜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