求木之长者,必固其根本。

  近年来,毕节市着力提高组织力量,把基层党组织建设成为领导基层治理、团结动员群众的战斗堡垒,不断加强和创新社会治理,以法治毕节示范创建为统领,以“一中心一张网十联户”机制建设为抓手,各县(市、区)结合实际探索创新,呈现了亮点纷呈、多点开花的社会治理格局,共同谱写基层社会治理新篇章。

  随着经济社会不断发展,基层社会治理中新问题也层出不穷。尤其作为基层治理的“底盘”,该如何破解这一难题?对此,毕节市建立健全相关工作制度,完善工作方案,不断为全市基层治理工作提供组织保障。

  毕节市始终坚持高标准、严要求、全方位推进市县乡村四级综治中心规范化建设实体化运行,主要领导亲自抓、分管领导具体抓,一级抓一级,层层抓落实。

  高位谋划。毕节市坚持问题导向,从基层实际需要出发,认真查找和梳理基层党建中存在的制度“断层”和空白点,着力进行创新突破,加强制度建设,先后印发《关于加强综治中心建设提高社会治理水平的意见》《关于加快推进全市综治中心建设的实施方案》《关于印发毕节市综治中心实体化运行试点方案的通知》等,把综治中心建设纳入市委全面深化改革范畴,作为市委、市政府重点工作谋划推动。

  加强队伍保障。毕节市明确将市综治中心升格为市委政法委管理的副县级全额事业单位,建立健全市级统筹、县级做强、乡级做实、村级做细的“一中心一张网十联户”基层社会治理工作机制,全面落实市县乡三级综治中心机构编制和人员,优化村(社区)综治中心主任(网格长),深化网格化服务管理,优化网格员、联户长,全面做实“一中心一张网十联户”基层社会治理机制。截至目前,全市9个县(市、区)已设立县级社会治安综合治理服务中心,落实事业编制101名;全市280个乡(镇、街道),已有279个乡(镇、街道)设立乡级社会治安综合治理服务中心,落实事业编制1143名。

  有了制度遵循和队伍保障,毕节市基层社会治理蓝图正徐徐展开。

  易地扶贫搬迁安置区,来自不同地方的群众居住在一个小区,不同风俗、生活习惯等相互碰撞,出现一些新问题、新矛盾。这里也就成了基层社会治理的一个重点。

  七星关区柏杨林街道安置点现有2.9万余名搬迁群众。为服务好搬迁群众,让他们搬得出、稳得住、能致富,七星关区柏杨林街道依托综治中心,整合公检法司等部门资源力量,以“五抓五强”机制推动社会治理,逐步形成一套有别于农村、不同于城市的基层社会治理体系,稳步实现了“小事不离社、大事不出街、矛盾不上交、平安不出事”的目标,人民群众幸福感、获得感、安全感不断提升。

  今年3月,七星关区柏杨林易地搬迁独居群众老刘在社区活动时,突然感觉到头晕目眩,无法站立。随即,他通过智能手环“一键报警”功能,寻求帮助。

  接警后,七星关区柏杨林街道综治中心指挥中心立即调用智能手环定位系统和监控视频,将信息推送给最近网格员、楼栋长和医护人员,准备救护车赶往事发地,经过密切配合,仅5分钟,就将其送到附近医院进行救治。

  柏杨林街道综治中心工作人员告诉记者,柏杨林街道综治中心还利用视频监控全覆盖的优势,积极帮助辖区居民找人、处理有关事项,取得了良好效果。

  这是毕节市易地扶贫搬迁安置点治理创新的一个展示。黔西市锦绣社区、金海湖新区易地扶贫搬迁安置点等地纷纷根据实际,强化服务,抓实易地扶贫搬迁后续服务管理保障工作,不断提升搬迁群众的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打通社区基层治理“最后一公里”。

  派出所户籍窗口是公安工作离群众最近的地方,联系民生最紧密、服务群众最直接。小小窗口,架起了警民之间的连心桥。

  “我们到派出所 ‘双语’窗口办理事项,方便快捷又暖心。” 杨德文是纳雍县龙场镇小营村三组村民,同时也是小营村安全信息员、情报员。

  纳雍县龙场镇辖24个行政村,户籍人口5万余人,少数民族近3万人,其中苗族居多。杨德文口中的“双语”窗口,是纳雍县公安局龙场派出所为践行新时代“枫桥经验”,更好服务辖区少数民族群众,而创建的“双语服务”窗口。

  自开展“双语”服务以来,龙场派出所充分运用“双语”召开“警务两会”和各类群众会议宣讲法律法律、政策方针、安全防范、便民举措等500余次,开展“群众点餐,送‘警’上门”服务500余次,有效解决了辖区内群众办事难的问题,进一步增进了与群众的距离。

  这是毕节市坚持和发展新时代“枫桥经验”,不断创新社会治理模式,着力提升群众获得感幸福感的一个缩影。

  近年来,毕节市坚持和发展新时代“枫桥经验”,不断探索治理模式,在全市共划分网格31507个,配备网格员32632名,做到全域覆盖、不重不漏。全面落实“多网合一”,把“全科网格”作为基层治理服务单元固定下来,其他任何单位不得另行划分网格,实现社会治理“一张网”,网格由综治中心管理,接受上级综治中心指挥调度。

  前段时间,家住黔西市锦绣社区的一对父女发生矛盾。社区邻居岳中玉上门调解,动之以情,晓之以理逐一劝说,父女俩换位思考,误会便消除了。

  岳中玉是锦绣社区14栋3单元的联户长,对于调解群众矛盾纠纷,有着丰富的经验。

  今年65岁的她,是社区出了名的热心人。遇见小孩在草坪上跑、停车不规范等行为,都会多说两句。“社区的建设需要每一个人,我们大家应该珍惜现在的环境,团结友爱,和睦相处。”岳中玉说。

  村(社区)是社会治理水平的“晴雨表”。像岳中玉这样的联户长,成为了基层社区、村自治的重要力量。

  近年来,毕节市盘活基层治理资源,整合部门力量,推动形成共建共治共享格局。在农村和城镇散居居民区,以十户左右为标准划分联防联治单元,按照“群众推、片警审、支部核”要求,各地积极推选“联户长”,全市143231名联户长协助配合网格员组织开展联防守望、抱团发展,着力形成了“社情民意一传到顶、政策措施一通到底”的基层联户治理工作平台。同时,依托“十户联防”信息渠道,充分发挥基层社会治理的“眼睛”“耳朵”和信息报送、上情下达的前哨作用。

  坚持共建共治共享,让人民群众唱主角,治理工作事半功倍。“一中心一张网十联户”机制,有效破解综治工作单打独斗、群众表达诉求渠道不畅、法律维权门路不通等难题。

  风好正是扬帆时,不待扬鞭自奋蹄。创新社会治理,滋润一方百姓,毕节正不断交出新答卷,书写新篇章。(王韵)

【编辑:刘美伶 】关闭本页
【编辑:刘美伶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