悠悠万事,民生为大。

  五年来,毕节践行“以人为本”的发展理念,坚持不懈在民政兜底、医疗服务、养老服务、城镇建设等方面下功夫,串“珠”成“链”,书写了温暖人心的民生答卷。

  应兜尽兜

  在民生实事中感受温暖

  2018年年初,赫章县罗州镇海子村半坡组村民施启江患肾病综合征,前期就花去医疗费6.4万余元。

  同年3月26日,施启江除基本医保报销3.6万元、大病保险报销9743.19元外,赫章县社会救助局还给予他急难救助,实施医疗救助7126元、临时救助2800元。

  “这帮助我们一家渡过了一大难关。”施启江说。

  施启江的例子,只是毕节全面落实低保、特困供养、临时救助等社会救助兜底保障政策的一个生动镜头。截至今年10月,全市共保障城市低保对象121464人、农村低保对象612075人、特困人员20592人。

  为进一步加强民生兜底保障工作,毕节市多措并举,全方位多角度为困难群众排忧解难:

  ——全面落实特困人员照料护理、定期探视制度,全市3692名半失能、失能特困人员得到应有的照料护理;

  ——大力实施农村敬老院提级改造,积极引导特困人员入住敬老院,全市集中供养特困人员达5908人。加快推进未成年人保护工作体系建设,加强未成年人风险排查、评估帮扶;

  ——扎实开展低保年度核查工作,按政策按程序准确认定低保对象、特困人员。以低收入人口动态监测预警数据信息、各级各部门反馈未纳入兜底保障监测人口数据信息为线索,组织开展动态排查,易返贫致贫监测人口等困难群众纳入低保、特困供养、临时救助等兜底保障范围。

  ……

  民生无小事,处处见真情。一项项惠民政策的落细落实,让人心愈加温暖。

  送医上门

  打通服务“最后一公里”

  入冬以来,黔西市第三人民医院组织10余名“家庭医生”,建立医疗小组服务队,进村入户向群众免费提供冬季保健、常见病诊疗和慢性病康复指导,让服务“多跑腿”,村民“少走路”。

  “现在的卫生院真的可以!”在大方县达溪镇卫生院接受治疗的村民王泽刚,一个劲儿地夸赞。

  王泽刚患高位截瘫,下肢无力迈不开步。要治疗,好医院路程远花费高,近医院技术跟不上费时费力,治疗难见起色。

  2018年8月,王泽刚到离家较近的达溪卫生院治疗。在卫生院,他预交了220元的费用。除了100元的起付费外,剩下的治疗费用可报销90%,经过长时间的治疗,慢慢有了效果。

  目前,全市239个乡镇卫生院,3327个村(社区)卫生室6000多名村医进修轮训,并建成市县乡三级远程医疗服务体系。

  在市县两级卫生健康部门,毕节开通了健康扶贫咨询投诉和监督电话;在县乡医疗机构开通咨询服务电话,明确专人负责。通过一封公开信、一组热线电话,确保群众就医有问处、问题有人答、投诉有人理、困难有人帮。

  医疗下乡、服务上门,随着毕节逐渐打通医疗服务“最后一公里”,群众的获得感和满意度不断提升。

  “软”“硬”兼顾

  让老年生活欢欣更舒心

  “金色阳光照耀乌蒙,山环水笑喜气融融……”在七星关区柏杨林街道幸福社区,老年人除了爱唱《我家搬进柏杨林》,这首《党恩似海情最浓》的歌曲传唱度也很高。

  柏杨林街道科技宣教文化信息服务中心负责人邓汉书告诉记者,为丰富老年人精神文化生活,七星关区文体广电旅游局还给幸福社区配备了2名专门教授声乐和舞蹈的志愿者老师刘丽和胡英。从周一到周五,两位老师轮流上岗。

  在幸福社区,最受老年人欢迎的除了长幼日间托养照料中心,还有与之毗邻的社区老年学校。社区工作人员根据老人意愿,把他们分到第一课堂和第二课堂。第一课堂时间相对自由,在长幼日间托养照料中心活动;第二课堂的老年人则在固定时间,到社区老年学校听讲座,学习形势政策和文化知识。

  近年来,市老龄委突出开展多项活动,强化老年人精神文化生活,让老年人老有所养、老有所乐——

  全市所辖278个乡(镇、街道)均开办老年学校;

  全市有乡(镇、街道)综合文化站263个,村(社区)综合文化服务中心3648个;

  除金海湖新区外,均已建成县级老年人体育活动中心,可供老年人开展活动和锻炼的文体广场3400余个。

  此外,毕节突出搭建“三个平台”,强化老年人权益保障。人民法院为老年人维权案件开辟了绿色通道,对涉老案件优先立案、优先执行、优先接待;各县(市、区)全部成立老年人法律援助中心,各乡(镇、街道)司法所相继建立老年人法律服务站。

  完善“硬”件,做好“软件”,让老年生活欢欣更舒心。

  城乡发展

  生态宜居享幸福

  冬季,穿行在织金县凤凰生态公园,每一处景观都展露着城镇化建设的魅力。该公园着力打造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城市生态文化空间,与平远古镇等旅游景点连成旅游观光带,改善了城区人居环境,提高了市民生活质量。

  这是毕节着力推进新型城镇化建设的一个缩影。

  五年来,毕节建成七星关区南山公园、金海湖公园、金沙箐河公园、威宁北坡生态公园等53个公园,全市绿化覆盖面积达8145.38公顷,公园绿地面积达2154.89公顷,毕节市、黔西市成功创建贵州省园林城市。

  累计建成社会公共停车位(不含建筑物配建部分)24183个;新建和改扩建城镇公厕291座,目前全市共建成城市(含县城)公厕535座(其中三类及以上449座),万人公厕拥有量为3.49座。

  242个乡(镇、街道)建成垃圾转运站并配备转运车辆,垃圾转运能力达每日4860吨;全面启动全市整县推进农村垃圾收运处置体系建设,建成10个县(市、区)城乡垃圾收运系统,超额并提前完成省厅下达的乡镇垃圾转运站建设目标,乡镇垃圾收运设施基本实现城乡一体化。

  近年来,毕节扎实推进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同乡村振兴有效衔接工作。以实施乡村振兴战略推进美丽乡村建设为抓手,共计完成农村小康房建设14117户。大方县油杉河村、背座村2019年获批进入第五批中国传统村落名录;同年,大方县油杉河村通过竞争评选入列全省传统村落保护发展示范村。(杨小旗 郑林华)

【编辑:刘美伶 】关闭本页
【编辑:刘美伶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