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新网贵州新闻4月16日电(王明元 赵睿琳 赵雪)走进贵阳市观山湖区百花湖镇上麦城村白芨种植基地,村民左国平正小心翼翼地除掉杂草,把一株株开出紫色花朵的白芨从杂草中“解放”出来。

  “这是我们村栽种的白芨,把草除掉后,白芨会长得更快一些。”左国平在白芨种植基地务工已有两年多了,120元钱一天的工钱是她稳定的就业收入,再加上家中20余亩田土通过土地流转,每年每亩可获得600元的土地流转金。

  基地离家近,务工有收入,村里很多村民通过流转自家田土,成了基地的“职业农民”。

  “村里有不少60多岁的人,因为岁数大不好找工作。但自从村里有了这个产业,他们在基地务工,一个月就有几千元的收入……”从收入来源说到村子蜕变,左国平将她眼中的变化一点一滴告诉记者,“现在的生活比以前好太多了,每个月收入稳定有保障,日子有盼头,大家在小康的路上越走越稳,生活也越来越满意了。”

  “以前我们村集体经济几乎为0,有了这个产业,我们村集体资金得到了有效增加,也为老百姓带来了收益……”该村党支部副书记陈达敏介绍道,白芨种植基地作为村里的重要产业,承载了村民致富的希望,如今大家只要一有空,都要到基地看看地膜下面这些“致富苗”的长势。

  “以前大家都是种玉米、水稻,除去人工、肥料、种子等费用,效益低,收入少。现在通过‘公司+合作社+农户’的模式,村里的产业逐渐兴旺起来……”陈达敏说,村民们通过土地流转、务工、分红等方式,增加了收入来源,拓宽了收入渠道,生活得到了很大的改变。

  截至目前,百花湖镇已完成1500余亩中药材种植(包含上麦城村及下麦城村),在下一步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与乡村振兴有效衔接的工作中,上麦城村还将发展林下种植白芨、铁皮石斛等中药材。“我们会通过种植白芨和林下种植,让老百姓得到更多实惠,让老百姓的腰包更鼓,让我们村子更加兴旺!”陈达敏说。

  一边,上麦城村的中药材还在管护当中,另一边的邻居温水村的茶叶种植已经迎来了试点性的收获采摘。

  “采茶前,村里会组织技术培训,怎么采“一芽一芯”,怎么采“毛尖”,需要什么标准的茶叶,我们会根据不同的标准进行采摘……”茶园里,当地的采茶工人们仔细检查着每一株经过的茶树,将每一片符合标准的新茶放入茶篮,一个上午的时间,她们每人就能采摘两三斤,按照茶园工资支付标准,100元的“保底收入”已稳稳到手。

  “茶园的发展为我们生活带来很大的改变,以前没有固定的收入渠道,只能外出打工……”在茶园采茶的柴继平看到村里的发展势头,决定安心留在村里。“现在党和国家政策好,我们在家门口就可以工作挣钱,既能照顾老人和小孩,也解决了收入问题,一举两得。”

  茶园的发展需要大量的劳动力参与其中,翻土起垄、补种茶苗、除草施肥、修枝管护、茶叶采摘……家门口的茶园发展得红红火火,为当地村民提供了就近的工作机会,土地流转、合作社分红等也拓宽了村民的收入渠道,乡村有了产业带动,村里的日子自然越过越红火。

  近年来,观山湖区百花湖镇借乡村振兴东风,结合自身发展实际及优势,大力发展农业产业项目,同时依托“种植地块落实、替代作物落实、经营主体落实、包保责任人落实”等“四个落实”措施,采用“龙头企业+合作社+农户”和“合作社+农户”模式,推动产业结构调整向纵深发展。

  据统计,目前百花湖镇温水村茶园基地陆续已经有1000多亩可以进行采摘,每天都有300余名村民在茶园务工,采茶期间在保证村民每天100元工资的前提之下,超过100元的部分,按每斤40或者45元给予鼓励,实实在在帮助村民增收。2017年以来,温水村借助农业产业结构调整的东风,大力发展茶叶种植,采取“公司+合作社+农户”的运行模式,拓宽村民增收渠道,三年时间就帮助建档立卡贫困户全部脱贫。截至目前,温水村已种植茶叶4400余亩,村民务工总收入达650万元、土地保底收益达605万元。

  村中有产业,振兴自可期,作为温水村同步小康驻村工作组的第一书记王选鸿,最近两年都在温水村“深耕”,对于村里的发展他心里有一本账。在他看来,“实实在在地抓实茶产业,就能为村民群众带来源源不断的工作机会”,也能为村民群众带来长期收益。

  “现在,我们正配合茶产业做一些相关的基础设施建设,以后我们将结合乡村振兴战略和观山湖区的整体规划,抓实推动村中茶产业发展,让茶产业成为乡村振兴的一个有力抓手、一个可靠载体,精耕细作、扎实发展,让我们村民群众的笑容更多、腰包更鼓、日子更好。”王选鸿说。

  下一步,该镇将打造温水、谷腊、杨庄、哪嘎、坪山、竹林和石操精品茶园示范带,上麦城、下麦城精品中药材示范带,同时结合田园综合体和乡村振兴战略,通过硬件设施的提升引进企业,不断实现一产、二产、三产融合发展,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同乡村振兴有效衔接,在乡村振兴上开新局、谋新篇。(完)

【编辑:杨茜 】关闭本页
【编辑:杨茜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