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拔2000多米的群山之间,一幢幢现代化的高楼掩映其中,虽居深山却有身处闹市之感……

  这个小山村,叫岩博村,位于贵州省六盘水市盘州市,曾经的贫穷村。

  筑梦,追梦,圆梦!拼搏的岩博人一直都在为摆脱贫困、振兴乡村努力奔跑。

  山鹰展翅,敢问路在何方

  以前的岩博村穷在深山,连一条能勉强通过马车牛车的石子路也没有。一到下雨天,前一脚踩进黄泥,后一脚就避不开牲畜的粪便。冬天,村民要靠人背马驮走上两三个小时的山路,才能解决烧煤取暖问题。

  1978 年,为了改变家乡的落后面貌,岩博村几个有想法、有干劲的青年组织了“山鹰突击队”,带动村民修马车路、垒土墙房、建生态林……

曾经的“山鹰突击队”。

曾经的“山鹰突击队”。  

  通过努力,尽管不少人住上了土墙房,生产生活条件有了一定改善,但依然是“村无积累、户无闲钱、人无余粮”。

  雄鹰腾飞,书写“岩博传奇”

  “无论如何,要给岩博找一条发展的好路子!”2001年元旦,“外来媳妇”余留芬成为村支书。此时的岩博村,年人均纯收入不足800元,村集体还欠着几万元外债。

  余留芬上任后第一件事,就是和村民们一起,搬石块、掌钢钎、抡大锤,历经3个多月奋战,修通了一条连接山外的3公里长通村路。

  此后,余留芬带领村“两委”班子修建矸石砖厂,发展绿壳蛋鸡养殖场、火腿加工厂、组建采用传统酿制工艺的小锅酒厂,产业走上多元化发展道路。

  2013年,岩博酒业有限公司注册成立。岩博村通过土地经营权入股、劳动力入股、技术入股、资金入股等方式,让村民“变身”股东。

  2017年,岩博村村集体资产达6200万元,人均年收入1.5万元。“人民小酒”知名度大大提升,当年10月、11月短短两个月时间,销售额超过过去3年的总和,达到9600万元。

  五年间,岩博以联村党建整合资源、土地、人才等优势,实现了先富带后富,共同富裕、共享发展,增强了村集体战斗力;

  五年间,岩博以产业振兴带动乡村振兴,产业兴旺带动就业创业。岩博、鱼纳、苏座三个村1012户、3450人参与岩博酒业入股分红,村民入股比例达到50.18%;

  五年间,岩博酒业年销售额从9600万元增加到近5亿元,带动就业900余人,拥有经销商300余家、分销商400多家、终端网点突破30万家。

2018年春节,岩博酒业员工(多为岩博村民)领到“感恩红包”后喜笑颜开。

2018年春节,岩博酒业员工(多为岩博村民)领到“感恩红包”后喜笑颜开。  

  雏鹰试啼,“新岩博人”逐梦前行

  一组数据,折射出岩博这片沃土通过涵养人才,为未来发展注入的强劲动力——

  截至目前,岩博酒业共录用大学生177人,大学生占比达33.14%。中高级技师、工程师占科研团队三分之二以上,建成六盘水市人才基地、国家级大师工作室,与贵州大学、六盘水师院共同建立校企联合实训基地。

  来自毕节市金沙县的“80后”副总工程师姚超,2012年到岩博酒业上班。如今,他已获评一级酒体设计师、二级品酒师、二级酿酒师,当选贵州省白酒协会省评委,并获得贵州省“黔酒工匠”等荣誉称号。

  1989年出生的肖彬玉是岩博酒业常务副总经理。刚上班的时候,他负责销售。“当时我和同事自己背着酒,在一家大型超市门口蹲了半天,先去买了一包烟、又买了两瓶水,主动去和超市老板搭话,说了整整一个下午,超市老板才勉强答应售卖。”

远眺岩博村。

远眺岩博村。

  “现在我们迎来了酒业快速发展阶段,更需要保持初心,接续奋斗!”肖彬玉说。

  如今,岩博酒业及关联企业大学生人数已达405人。“乡村要振兴,产业必须振兴。而产业振兴的关键是人才。”余留芬说。(任舟影 宋迪 张兰)

  

【编辑:刘美伶 】关闭本页
【编辑:刘美伶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