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印帮艳)近年来,黄平县突出党建引领,积极探索村级集体经济发展新路径,通过铆紧“产业、金融、企社、人才”四条链路,加速发展村集体经济。2021年,全县142个村集体经济积累5万元至10万元的有22个,10万元至50万元的有90个,50万元以上的有30个。

  支部引领,打造产业“品牌链”。强化支部引领作用,以产业为依托,以基地为载体,把党支部建在合作社、产业链上,推动党组织与家庭农场、产业协会、合作社等有效联结,因地制宜发展蔬菜、食用菌、中药材等十二大特色农业产业,打造“一碗水太子参”“翁坪黑毛猪”等一批具有地域特色的农特产品地标品牌,2020年全县农产品销售量达2.74万吨,销售金额达5.2亿元。以“支部带实体”“强村带弱村”“能人带群众”为载体,发展混合型、集约型集体产业,打造乡镇特色党建产业示范点工程,深入挖掘本土少数民族元素,将传统村落融入旅游产业开发,不断拓宽村集体经济发展渠道。截至目前,建强村“两委”领办或主导农业合作社142家,建成太子参、种草养牛、稻田养鱼等主导产业基地22个。

  金融赋能,创建市场“销售链”。依托中国农业银行总行定点帮扶优势,以基层党建为引领,以金融支撑为保障,探索实施“党建+金融”工作机制,构建产业发展新格局。通过“党支部+金融+行业协会”模式,打造浪洞镇食用菌小镇项目,建立健全菌棒生产、立体种植、精深加工、电商销售、菌棒回收再利用的食用菌全产业链,带动全县关联产业健康发展。大力发展电子商务,设立农业银行电商孵化基地,2020以来已孵化培育4家电商企业。探索“五统一、一精准”农产品运营模式,建设统一品控和产品分装车间,建立扶贫产品认定和追溯体系,打造“且兰遗风”公共品牌,通过“线上+线下”销售渠道,帮助合作社、农户解决农产品滞销问题。

  企社合一,构建共享“利益链”。建立“县委领导、政府引导、部门指导、乡村主导、各方参与”工作机制,将党支部、企业、合作社“三驾马车”联动捆绑,整合各类资金、土地、项目等资源发展村级集体经济,激发内生动力。不断完善利益联结机制,科学定位政府、企业、合作社、农户等参与者的角色,坚持市场导向,以销定产,紧盯市场需求确定产业发展方向。探索建立农校、农超、农企、电商等精准产销对接机制和“村集体+企业(合作社)+农户”利益共享模式,将分散的农户与龙头企业联结起来,建立村集体和村民保底收益分红机制,构建互惠共享“利益链”。截至目前,旧州坝区合作社与县内外的88家中小学、25个超市、贵州中阿投资贸易有限公司等签订“菜篮子”供应协议,进一步做大做强订单农业。

  人才培育,建立技术“支撑链”。发挥三社联建指导员、科技特派员、农业辅导员、乡土人才等人才作用,精选161名专家组建“农技服务团”深入合作社、坝区和基地提供点对点技术服务,帮助农户掌握科学高效的种植、养殖技术。探索建立“能人+合作社”培育机制,围绕“培育一批能人、振兴一方产业、繁荣一方经济、致富一方百姓”四个一发展目标,着力培育一支“农技人才”“三农人才”队伍,为乡村振兴人才培养提供技术支撑。发挥党组织书记“火车头”效应,建立三级书记联系创新创业带头人制度,鼓励其在发展产业、带头致富等方面走前列、做表率,有序推进355名村“两委”成员在142个村级合作社兼职,带动34万名群众加入集体合作社,通过土地入股分红、资金入股分红、劳务报酬三种形式拓宽农户增收渠道。(印帮艳)

【编辑:杨茜 】关闭本页
【编辑:杨茜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