季夏罗甸,阳光正好。

  在罗甸县木引镇,青山环绕下,一栋栋鹅黄色的居民楼在阳光下格外惹眼。干净整洁的社区环境、机器隆隆作响的扶贫车间、童伴之家的孩子们在嬉戏玩耍……这构成了木引镇易地扶贫搬迁安置点——康梦家园社区群众和谐生动的生活画面。

  “咔嚓咔嚓……”7月26日,在康梦家园天豪纺织服饰有限公司帮扶车间里,30多名工人正在赶制毛衣粗加工订单。工作台前,工人周小飞正忙着给毛衣打边,身旁的孩子正在婴儿车内熟睡。

  “来这里上班一个多月了,刚来还不够熟练,工资不是很高,但是带着孩子还有收入已经很好啦。”周小飞说,她家就住在社区内,到车间上班也就几分钟,努力掌握了技术,工资也就上来了,日子很有盼头。

  康梦家园社区是罗甸县2018年建成的易地扶贫搬迁安置点,目前共安置易地扶贫搬迁群众736户3286人。如何让群众在安置点乐业安居?是木引镇镇政府一直探索的问题。

  搬进新房子,兴起新产业。木引镇在康梦家园社区成立创业服务中心,通过一次性创业补贴、创业担保贷款、场租补贴等创业优惠政策,先后引进了诗韵服饰有限公司、天豪纺织服饰有限公司、宏友塑胶加工有限公司、浩源电子厂四家就业帮扶车间,社区群众经技术培训、以工代训等方式培训合格后,可以直接上岗,解决了群众就业132人(其中社区搬迁群众120人),月收入工资达到2500元到4000元,车间平均月赢利达2万多元,实现社区群众就近务工。

  “我之前在广东创业,收入也还不错,但外面离家远,就考虑回来创业了。”天豪纺织服饰有限公司负责人杨元豪告诉记者,在了解到返乡创业相关政策和在木引镇镇政府的引荐下,2021年8月,他在康梦家园社区开办起了公司。目前,公司每月利润在18万元左右,在他生产车间上班的易地扶贫搬迁群众有37人,每月用于支付工人工资12万余元,后续还会继续扩大生产规模,带动更多附近的搬迁群众就业。

  “电子厂开厂我就来这里上班了,之前在浙江打工,照顾不到孩子,来这里上班,可以更好地陪伴孩子学习和成长。”另一旁的浩源电子厂内,黄小桃一边忙着加工手上的电子元件一边说。她家于2019年搬到康梦家园社区,电子厂入驻之后,解决了她就近务工的难题,孩子上学也更加方便了。

  “大家排好队,按照念到的名字排队进入考场,找到对应的考号入座……。”社区内,一场初级电工结业考试正在进行。在经过35天的实操+理论培训后,参与罗甸县2022年第3期职业技能电工培训的群众迎来了最终的成果检验。为更好地巩固易地扶贫搬迁成效,让搬迁群众实现可发展、能致富,康梦家园社区还有序开展劳务输出、技能培训等工作。

  “参与此次培训的群众共有47人,主要培训内容是生活用电的维修维护,通过实操+理论培训并经过考试合格后,我们将通过贵州省飞思特人力资源有限公司推荐到福建宁德公司就业。”罗甸县惠民职业培训学校培训部负责人唐剑介绍。

  据了解,此次电工培训是该社区举行的第三期培训,此前已经先后开展股份经济合作社农民技能提升、叉车等培训,共培训180余人次。

  除引进帮扶车间、举行技能培训外,康梦家园社区通过门面租金减免等方式,鼓励搬迁群众自主创业、激发内生动力、增强自身造血功能。

  在社区木引东方武道馆内,教练许华强正在带着孩子们练习群体划船项目。“我家19年从把坝村搬来的,之前在外地当过武术教练,搬到这里之后,就想着开一个武术馆,也可以将中国的武术精神带入乡村,让孩子们喜欢上武术。”许华强说,在让自己有一份的收入的同时,也让社区孩子有了陪伴。

  康梦家园在注重就业增收的同时,还注重社区文化建设,不断提升群众的认同感、归属感和幸福感。社区建有文化活动中心、老年服务中心、童伴之家等。还充分利用安置点内剩余土地建起35亩的“微田园”,每户家庭可分得20平方米作为菜地,满足了在家的弱劳力就近从事生产,既解决了日常生活所需,又留住了乡愁。

  “近年来,我们从强化动态台账精准管理、强化分类培训提升能力、强化岗位推送覆盖到位、强化公共服务配套完善、强化社区服务便民亲民、强化政策激励持续给力等方面推动搬迁群众就业创业、增收致富。”据罗甸县生态移民局相关负责人介绍,下一步,罗甸县将持续做好易地扶贫搬迁后续扶持工作,确保搬迁群众“稳得住、有就业、能致富”,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同乡村振兴有效衔接,让搬迁群众既住得放心,又过得安心。(朱柳柳)

【编辑:杨茜 】关闭本页
【编辑:杨茜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