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新网贵州新闻12月13日电 题:贵州威宁:生态立县结硕果 绿色发展谱新篇

  作者 罗纱

  一方清泉,汨汨不竭。乌江,贵州的母亲河,从威宁自治县盐仓镇营洞社区的石缸洞、花渔洞、黑鱼洞出发,冲出莽莽群山,从涓涓细流奔涌成滔滔大江,滋养着贵州儿女。

  走进营洞社区,只见清澈的泉水从石缸洞里汩汩流出,一棵爬满青苔的树,一眼永不枯竭的泉,绿意盎然,勃勃生机。绿色,是发展的底色,也是乌江源头的保护色。

  “乌江源头宽又宽,又有河水又有山;家家生活过得好,不愁吃来不愁穿。”这是66岁老人肖大英自编的顺口溜。老人家就住在乌江源头旁边,是乌江源头的一名护河员,每天负责清扫源头河堤的落叶、捡拾垃圾,保持河道干净。

  于当地人而言,乌江源头是母亲河,百姓敬她、爱护她。但在上世纪80年代,由于资源匮乏、极度贫困,当地人大面积砍伐树木,开荒种地。随着过度开发破坏,山上风沙飞扬,一片枯色,乌江源头也逐渐失去了往日的活力,破坏森林导致水土流失严重,雨水冲刷,淤泥堆积,河床上升,昔日的母亲河变成了漫灌土地的“元凶”,甚至人们的日常饮水都受到了影响。

  “森林遭到破坏,年年闹洪灾,一到雨季庄稼都被冲得七零八落,有些年头甚至颗粒无收。”营洞社区党支部书记苏吉章说。

  继续开垦还是停下脚步重新守护?摆在营洞社区面前的只有退耕还林恢复生态这一条路。2002年,退耕还林的项目到了营洞社区。居民们扛着锄头上山种树,出工投劳,很快,山头都种上了小树苗,一棵死去再补上一棵,一片死去就重新来过,几经轮回,年复一年,山坡终于被“点”绿。

  650亩青山如绿袄,严严实实裹住了山,一棵棵绿树苍劲挺拔,抵住风沙,涵养水源,成为乌江源头恢复生态、绿色发展浓墨重彩的一笔。

  生态恢复,乌江源头又逐渐恢复了活力。营洞社区既要保护生态,又要实现经济发展,营洞社区开始在种植经果林上探索,相继种植了1000亩核桃、200亩玛瑙红樱桃。核桃和玛瑙红樱桃初见效益时,营洞社区也深刻理解了“绿水金山就是金山银山”。2020年,营洞社区争取生态保护资金35万元,继续投入种植玛瑙红樱桃400亩。

  为保护乌江源不受污染,营洞社区每月一次大巡河,平时不定时巡河,开展河道内“三不入”工作,保证白色垃圾不入河,污水不入河,牛羊不入河。2020年又争取生态保护资金35万元,种植玛瑙红樱桃400亩,用于保护乌江源的水质。

  守住绿水青山,方得“金山银山”,乌江源头生态治理成效只是全县生态治理成效的一部分。纵观“十三五”,威宁牢牢守住发展和生态“两条底线”,奋笔书写“生态大文章”,生态文明建设取得飞速进展,完成绿化造林55.85万亩,完成石漠化综合治理面积156.03平方公里,发展林下经济实体10个,使用林地面积50万亩,完成退耕还林建设任务8.08亩。全县森林覆盖率提高了约9.4个百分点,达46.93%。“十四五”期间,威宁将继续加大造林力度,改善生态环境,把森林覆盖率提高到60%,同时发展森林康养、乡村旅游及特色林业产业。

  为管护好山林河湖资源,威宁还全力推进林长制、河长制,2016年以来,将全县427.96万亩森林全部纳入管护,每年聘请500多名专职天保管护人员,聘请建档立卡贫困人口生态护林员共计12159人次,共签订管护承包合同17600余份,责任状签订率和管护落实率均为100%。将目标、任务、责任分解落实到41个乡(镇、街道),做到了任务到人,责任到人,报酬到位,每一片树林,甚至每一棵树都有“守护者”,森林管护工作真正落到了实处。将县域内县级及以上河流43条、乡级河流90条,根据省、市的要求全部纳入河长制管理。为确保河长制工作落细落实,严格按照要求招募河湖民间义务监督员,开展日常巡查保洁活动,聘请民间义务监督员118名,环保专家48名,水利专家37名,结合“10+N”转岗就业聘请河湖巡查保洁员679名。

  “我县河湖长制组织体系、制度体系、责任体系、措施体系基本建立,基本实现了有名、有责、有为、有效,全县河湖水质持续向好,面貌明显改善。”威宁县水务局党组成员、副局长沈光全说。

  以山护水,以水“灵”山,威宁县迈上了绿色可持续发展新台阶,山、水、林、湖,相映成趣,各美其美,美美与共。(完)

【编辑:刘美伶 】关闭本页
【编辑:刘美伶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