图为《别有天地——德江县旋厂遗址和覃氏墓地》发布会现场。应腾 摄

  图为《别有天地——德江县旋厂遗址和覃氏墓地》发布会现场。应腾 摄

  中新社贵阳9月9日电 (周燕玲 应腾)记者9日从贵州省文物考古研究所获悉,中国首本考古扶贫田野调查报告《别有天地——德江县旋厂遗址和覃氏墓地》已正式对外发布。

  作为贵州脱贫攻坚的创新解法之一,该书的出版在丰富文化供给的同时,将助力脱贫攻坚成果与乡村振兴进行有效衔接,发挥乡村振兴的“贵州考古力量”。

  《别有天地——德江县旋厂遗址和覃氏墓地》分为上、下两篇,分别介绍旋厂遗址和覃氏墓地的调查收获。旋厂遗址是目前为止,贵州发现的功能最丰富、遗址规模最大的明清时期乡村聚落遗址,而覃氏墓地现存墓碑和牌楼具有较高艺术价值和科学价值,并保留了大量精美的雕饰。

图为德江县旋厂遗址。应腾 摄

  图为德江县旋厂遗址。应腾 摄

  2018年,贵州省文物考古研究所启动对德江县旋厂遗址、覃氏墓地的调查、勘探工作。谈及此次考古调查,该所所长周必素坦言,初衷是想通过考古工作深度还原历史真实背景,挖掘文物价值并探索考古扶贫新模式,促进文化遗产的保护和利用助推乡村振兴。

  “考古扶贫”,这个在贵州脱贫攻坚时期的创新性探索,先后带动3000余人次参与田野考古勘探工作。除解决部分村民就业增收问题外,历经10个月撰写完成的考古报告,还帮助当地“摸清文化家底”,促进巩固脱贫攻坚成果与乡村振兴有效衔接。

  “该书不仅为文物考古工作者、历史研究者等提供详实资料,也为在文旅融合中讲好乡村故事、做好文化遗产的保护和利用打下基础。”周必素说,希望借考古成果,依托乡村旅游拉长产业链,助力催生更多乡村振兴“新角色”。

考古扶贫田野调查报告《别有天地——德江县旋厂遗址和覃氏墓地》 应腾 摄

  考古扶贫田野调查报告《别有天地——德江县旋厂遗址和覃氏墓地》 应腾 摄

  在周必素看来,考古成果出炉不是考古扶贫工作的结束,而是考古助推乡村振兴工作的开始,从遗址考古到活化利用,陈列在广阔大地上的遗产,将在实现遗产价值叠加转化中,迸发出新活力。

  “这本书呈现了不一样的考古成果。”德江县委副书记陈顺祥表示,乡村振兴之路在于创新,考古和乡村振兴结合可以换发乡村活力,并促进遗址保护和当地经济社会协同发展。

  记者了解到,贵州省文物考古研究所还将携考古成果走进当地学校,推进考古成果转化为社会知识,将考古成果与全民共享,打造“无边界”考古课堂。(完)

【编辑:杨茜 】关闭本页
【编辑:杨茜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