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新网贵州新闻12月3日电 (记者 张伟)由贵州省民族宗教事务委员会、贵州民族大学主办的贵州省第七届“汲古黔谭”理论研讨会3日在贵州民族大学举行。

  少数民族古籍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是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重要资源。本次研讨会以“少数民族古籍保护研究与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为主题,旨在挖掘弘扬蕴含在少数民族古籍中的民族团结进步思想内涵,不断推动少数民族古籍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助力贵州高质量发展。

  研讨会以线上线下方式进行,分为开幕式、主旨报告、分组研讨等环节。贵州省人大常委会原副主任、贵州省文史研究馆原馆长、《贵州文库》总撰顾久,中国国家图书馆副馆长张志清分别以“多彩贵州民族文化与贵州精神”“少数民族古籍保护与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为题作主旨报告。  

  贵州民族大学党委书记褚光荣说,中华民族在几千年历史中创造和延续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中华民族的“根”和“魂”。贵州民族大学作为新中国创建最早的民族院校之一,传承民族文化,服务民族地区发展是我们义不容辞的责任和使命。

  据介绍,贵州民族大学坚持把古籍保护工作摆在重要位置来抓,先后成立了古籍修复中心、古籍整理研究所、古籍保护研究院,收集、整理、修复和数字化地方珍贵古旧文献10余万册(件),古籍修复量年均超过万叶。2014年,贵州民族大学获批“国家古籍保护人才培训基地”,截止目前,已为贵州省内外培训古籍保护人员500余人次。2018年以来,贵州民族大学在学校图书馆学本科专业中增设了彝文古籍保护方向,已招收免费生30人。2020年,3部水文古籍入选了《第六批国家珍贵古籍名录》,实现贵州民族大学入选国家珍贵古籍名录零的突破。同年,贵州民族大学还获批了“图书情报硕士专业学位授权点”,专门设立“少数民族文献保护”方向,将为贵州民族古籍保护事业发展培养一批高层次应用型专业人才。(完)

【编辑:杨茜 】关闭本页
【编辑:杨茜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