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新网贵州新闻11月22日电 (记者 张伟)为期三天的2021“黔系列”品牌采风行日前启程,活动将继续强化“黔系列”品牌深入人心,推动“黔货出山”。此次采风行由新华社和多彩贵州网携手贵州省内外主流媒体20余人,深入“黔食”“黔织”“黔艺”等特色企业,助力“黔系列”民族文化产业品牌行动全面延伸,助力探索贵州经济发展、品牌培育和乡村振兴。

  增添新内涵更好地赋能传统食品

  作为一种美食,粑粑在长江以南横行霸道许多年,几乎每个城市都有它的足迹。要聊粑粑,贵州有绝对的发言权。

  “刘姨妈”由原来单一的品种发展成为风味多元化的系列食品。活动主办方供图

  当天采风团第一站来到了清镇市刘姨妈风味食品厂,自2001年成立以来,“刘姨妈”从卖黄粑起家,渐渐发展到今天的饵块粑、玉米粑粑、糍粑、豆沙粑、青团粑等40余种单品。

  “我们最早的一个单品仅仅就是糯米黄粑,现在还有玉米、黑糯米、小米各类黄粑,口味又细分为板栗味、五仁味、荞麦味、八珍味、木糖醇味等味道。”刘姨妈风味食品厂创始人吴茂云告诉记者,以前黄粑在贵州百姓心中,只有过年才吃,现在他们要把一年一吃的产品,打造成一年四季都能吃。

  除了做粑粑,刘姨妈风味食品厂近年来还在端午节生产粽子,中秋节生产月饼,“我们就是想促进中国传统食品不断发展壮大。”吴茂云说,当初创立“刘姨妈”品牌就是借鉴了母亲的形象,增强品牌亲和力,而中国的传统食品无一不是“儿时的记忆”“妈妈的味道”。

  如何发展传统食品?吴茂云认为,不应是简单复制,而是继承和发扬,以更为贴近百姓消费的方式,融合新技术,应用新消费、新市场、新营销理念,在营养健康、方便食用等方面增添新内涵,才能更好地赋能传统食品。

  经过近二十一年的稳步发展,刘姨妈风味食品厂早已由当初的家庭小作坊,发展成为年生产能力6000吨、年产值3000多万元的食品加工企业,产品现已销往北京、上海、深圳、广州、云南、江苏、湖南、重庆、四川、新疆等省市,在全国多个地区建立了经销网络。

  保护传统技艺让蜡染手织布走出大山

  “刘姨妈”发展传统食品,是为了留住中国传统饮食文化血脉。

  贵州帛巴瑞文化发展有限公司,作为一家从事手织布与蜡染以及相关产品设计,生产和销售的企业,同样是将贵州少数民族最传统、亘古不变的非一般工艺与现代审美相结合,让传统技艺与产品走得更远。

  帛巴瑞蜡染博物馆旨在将贵州蜡染文化向更多人展示。活动主办方供图

  当天第二站,采风团来到位于安顺市西秀区谷氏旧居内的帛巴瑞蜡染博物馆,两层上百年历史的老建筑内,以贵州少数民族的蜡染服饰收藏为主,藏品600余件,精品蜡染服饰50余套、精品蜡染背扇150余张、安顺精品蜡染背扇50余张。是一所集展览展示、学术研究、非遗传承、文化交流、文化体验、文创研发为一身的专业性、综合性的、公益性的蜡染博物馆。

  “做出既能保护传统,又能让大多人喜爱的东西,这是我们帛巴瑞做的事情。”该公司服装设计师杨婷介绍,保护与传承布依族传统的植物染色与织布技艺的同时,公司力争让所有喜爱传统技艺的人们都能用上帛巴瑞的产品。

  目前,帛巴瑞在镇宁扁担山建有手织布基地,“我们的手织布与蜡染产品甚至远销中国香港与法国。”杨婷说,一切都是用最原始的方式,缔造来自大山里的植物彩染,这不仅让古老的蜡染手织布走出大山,也让深山村寨里的织娘们靠双手致富。(完)

【编辑:杨茜 】关闭本页
【编辑:杨茜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