贵州气象:构筑山地农业防灾减灾“黔样板”
中新网贵州新闻11月11日电 (记者 周燕玲)黔山秀水,气候多元。耕地零散,农业依山而兴。气象灾害频发,地形复杂多变,长期制约农业发展。
面对挑战,防灾减灾必须“关口前移”。构建一套与之匹配的气象灾害风险预警体系,对于保障粮食安全、稳定重要农产品供给、赋能农业高质量发展具有至关重要的作用。贵州聚焦问题,精准发力,探索构建了一套科学、高效的山地农业气象灾害风险预警体系。
精准预警:从“看天吃饭”到“知天而作”
精准预警是防灾体系的核心。贵州省气象在全国范围内率先迈出一步,完成了对贵州全省农业气候资源的系统性普查。通过深入分析近三十年的气候资料与灾害演变规律,绘制出了一张精细化的农业气象灾害风险“一张图”。这张图分辨率达到百米级,清晰标注了作物布局、灾害类型和区域风险等关键信息,彻底摸清了灾害风险的底数。
在此基础上,科研人员将干旱、暴雨、低温等气象要素与不同作物的关键生长阶段相对应,成功构建了涵盖水稻秋风、茶叶霜冻、辣椒渍涝、烤烟冰雹、水果落果等在内的五十余种专业预警模型。这些模型如同给每种作物配备了专属的“气象医生”,能够精准诊断潜在威胁。
为了让这些模型发挥实效,一个集成了贵州数值天气预报模式、气象卫星等先进技术的山地农业气象灾害风险预警智慧平台应运而生。
该平台实现了“1公里格点预报、作物灾害自动识别、风险等级智能研判”的一体化运作,能够逐日滚动预判未来10至30天的灾害风险,并自动生成指导性强的预警产品。
这意味着,茶叶霜冻风险可提前96小时发出警报,玉米干旱风险预警视野更是延伸至30天,为农事安排和防灾部署赢得了宝贵的时间窗口,实现了风险预警“从无到有、从粗到细”的历史性跨越。
协同联动:打通信息传递“最后一公里”
再先进的系统也需要有效的机制和人才支撑。贵州气象着力构建了协同联动的支撑网络。
在横向部门协同上,创新性地选派农业气象专家常驻省农业农村厅办公,在全国首创了气象与农业“合署办公”机制。双方共同制定了农业防灾减灾应急预案,清晰界定了从灾害研判、风险预警到响应级别、信息发布乃至应急处置的全流程职责,确保了防灾减灾工作的高效统一调度。
在纵向系统联动方面,《贵州农业气象灾害风险预警工作方案》的出台,明确了省、市、县三级气象与农业部门在风险提醒、会商订正、服务重点、灾害调查四个环节的分工与合作,强化了基层对预警信息的快速响应和处置能力。
此外,局企协互动联动机制也将防灾力量延伸至生产一线。通过聚焦粮食、茶叶、辣椒等主导产业,联合相关产业协会、龙头企业和农业保险机构,签订合作协议,建立联席会议制度,形成了“预警推送、企业组织、农户落实”的三步联动。企业可根据预警信息,提前调度防灾物资,形成了部门、市场、社会协同发力的良好局面。
支撑体系的核心在于科技与人才。贵州气象以三大国家级科研基地——国家级农业气象试验站、贵州气象野外科学试验基地、全国辣椒气象服务中心为依托,在全省布设了73个“农业气象服务科技小院”,作为科研落地的触角。研发了包括农田小气候观测微智站、气候适宜性区划、作物灾情遥感监测等在内的15项农业气象适用技术,持续夯实预警模型的科学基础。
同时,一支由智慧农业气象技术创新团队、农业气象服务专家团队及84个基层农情调查团队组成的人才队伍被组建起来,并通过近百次基层培训,将科技成果送达农户手中。
为确保信息畅通,收集了全省6万余家新型农业经营主体信息,联合多部门共建融媒体精准推送网络,通过抖音、农信通、大喇叭等渠道,将预警信息触达率从过去的58%大幅提升至90%以上,确保了信息传递的“最后一公里”。
成效显著:从数据到丰收的答卷
这一系列举措已经结出硕果。在保障粮食安全方面,2025年贵州省夏粮喜获丰收。同年秋季,面对台风“桦加沙”的威胁,气象部门精准预警,及时组织农户抢收,最大程度减少了损失。
在助力特色产业发展上,成效更为明显。面对近5年来最严重的气象灾害,新建成的预警体系高效运转,成功抵御了多重灾害冲击。全年共发布精细化农业气象风险预警410期,预警准确率稳定在80%以上,预警信息和防灾措施的及时率提升了40%。
在气象服务的保障下,特色农业产业的因灾损失率从原来的15%下降至6.8%。据农业部门统计,今年贵州全省农业受灾面积较去年同期减少35.2%,为近5年最低值。
鉴于显著的成效,贵州在全国气象为农服务现场会上作了典型经验发言。贵州省被中国气象局列为“现代山地特色高效农业气象服务保障全国高质量发展试点”,其中“贵州辣椒生产气象保障服务标准”成功入选国家标准化试点项目。(完)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