贵州肖像·历史人物:致力地方文献编纂的李独清

贵州肖像·历史人物:致力地方文献编纂的李独清
李独清(1909—1985),原名忠信,字笃卿,后改名源,字独清,别号洁园,以字行。贵筑县(今贵阳)人。学者。
李独清出生于贵阳官宦之家,父耀初,前清同知。1923年12月,李独清毕业于贵阳达德小学。1926年,他于达德中学毕业后考入省立贵州大学经济专科,毕业后到贵州省续修通志局任校勘,后为编辑。由于政局、经费等原因,修志工作时断时续,恢复纂修《贵州通志》后,李独清专任金石志、艺文志、秩祀等专志的编纂。除三门专志外,对地方文献的研究,他亦有不少成果。
1932年,李独清受聘为省政府二等秘书;次年兼任省保卫团秘书。1934年,贵州省文献征辑馆成立,李独清受聘为名誉采访,后改任编审兼采访及文献委员会委员。在文献征辑馆工作期间,他致力于地方文献的编纂和整理工作,先后参加编辑《黔南丛书》,主编《贵州文献季刊》征集文献、书画等。1936年,李独清在贵阳女子师范学校任国文教员。
李独清在抗战期间,为贵州的历史文化作出贡献。1940年,浙江图书馆将馆藏文澜阁《四库全书》 内迁至贵阳,几经辗转后,藏于近郊地母洞。《四 库全书》是清乾隆年间开始编纂,历经20余年完成的重要古籍,全书36363册、79000余卷、8亿多字。贵州文化界的有识之士提出要抓住《四库全书》 在贵阳的机会,抄录和整理《四库全书》中有关贵州的珍贵史料,以弥补贵州在历史史料方面的缺憾。文献馆经呈报省政府转教育部同意,委托时任贵阳师范学院、贵州大学教授李独清带两名助手负责此事。他与两名助手于是年5月入地母洞 抄录, 至次年8月,历时年余,他们从浩瀚的典籍中发掘出一大批黔地资料,尽悉抄录。这批史料不仅填补了贵州历史研究中的诸多“稽考不易”“淹没堪虞”空白,修正了历朝通志上的“疏漏过甚”“实难定论”之处。1948年,贵阳文通书局出版民国《贵州通志》,其中很多史料来源于《四库全书》 。李独清还写了《文澜阁四库全书迁藏贵阳地母洞往抄有关黔中记载以诗记事四首》。事后,他将这些材料编排为8册,定名 《贵州史料第一集》 。
1942年,正值抗日战争的艰难岁月,李独清受聘到贵阳师范学院任教,是时高等院校师资缺乏,李独清兼授师范学院及贵州大学两校课程,时常要往返市区与花溪之间。
李独清在大学讲授的内容大致为中国文学史、诗词、文选学、目录学、校勘学、读书指导、 民间文学、诗经、专家诗选、群经概论、诸子概论、诗词研究、秦汉魏晋唐宋文学等。作为学者、教师,李独清授课旨在培养学生的民族自尊心和爱国精神,经常讲解一些传统的爱国文学作品和民间歌谣。在文艺理论研究方面,他不人云亦云,往往提出自己的观点,以正确的立场引导学生直接去明辨是非,这种教学方法很受学生欢迎。他上课联系实际,常常提出问题给学生思考,不束缚学生的思想。作为教育界的前辈,他又是一个慈祥、和蔼的长者,一直关心中青年教师的成长,亲自指导他们的业务进修;给他们指定参考书目,批改读书笔记;随时帮助解决教学中的疑难问题;还积极参加学校招收研究生的工作。
李独清在大学执教40年,时刻不忘宣传中国优秀的文化遗产。他先后在校内外的学术演讲有《诗之三阔》《鲁迅的治学方法》 《纪念杜甫兼谈他的诗歌》《怎样读书和读什么书》《郑珍及其分期》《关于阅读文学史的几个问题》《怎样阅读中国文学史》《诗词格律简论》《唐宋文学作品选讲及其历史》等专题,受到广大学校师生和社会听众的赞赏。
受家庭影响,李独清儿时就酷爱中国古典文学,阅读各种古籍。12岁时,他便开始创作诗歌,青少年时结交贵阳学识渊博的前辈,与友人陈恒安参加贵阳名士杨恩元、桂诗成、聂树楷等组织的诗钟会。他毕生未间断诗词创作,他曾说:“总计数十年来,所作已近三千首。”
他对自己学习诗的过程,有一个大概的叙述12岁时开始学诗,先读的是《小仓山房外集》和《随园诗话》,读后“尤而效之”;青年时代与前辈诗人学者们交往,才 “知有苏黄,有韩猛, 有李杜,有陶谢,有三曹七子,有乐府古辞,有三百篇”。他先是“以杜、韩为依归,进而参以东坡、双井、半山、后山、简斋”,后来读到了贵州诸先贤著述,特别是郑珍的《巢经巢诗钞》 “尤所笃嗜, 寝馈习之”,潜研《散原精舍诗集》(陈三立自号散原老人)后,有所领悟, “所作又稍稍与巢经异矣”。他欣赏郑珍所说的“言必是我言,字是古人字” 的话,认为在诗中, 要“有我之性情、抱负、识见、气象”,才是自己的诗,而非“唐也、宋也、清也”。他的词不及诗多,自称“作词本非所长,聊以备数而已”。他自述填词“早喜东坡、稼轩之雄放,晚取碧山、玉田之沉咽,时以白石清越参之,兼来诸家,惜皆得其短耳”“平仄依康熙间王奕清等所定《词谱》 ”“押 韵则严守文顺卿《词林正韵》 ”。
李独清早期的诗、词,已发表的有 《贵州文献季刊》所载《秋楔诗辑》中的21篇33首。后他自编《洁园剩稿选》收录诗作500余首,自编《幽心梦影录》 诗集,共10卷,录诗千首,未刊行。《幽心梦影录》是他将所见及自藏并散失 的书籍字画,就其珍贵者,将其特色、价值以诗述之,并有作者、版本、内容 等的略述,书名取自“枉寄幽心,终成梦影”句。李独清尚有未刊行的《洁园剩稿》 《五知轩文钞》 《东轩随笔》 (上、下);已发表的文章还有《刘向别录考释》《辛弃疾及其流派》《李清照改嫁辨正》《关于晏殊珠玉词的评价问题》《略论旧体诗歌的声韵与格律》《笙鸣鼓和集序》《甲秀楼》等。
李独清著述颇丰,解放前在《贵州文献季刊》上发表《明史何腾蛟考异》《孙文恭公年谱初稿》《明代贵州抗战先烈事略特辑序》《五曹州乡土志序》《卢 丰碑辨》等文。解放后从教之余,其仍不忘和关心地方文献的整理、编纂和研究。他除了担任省、市文管会和地方志编委会的顾问外,还对新修地方志提出了一些可行的建议,撰写了不少的文章,发表《 甲秀楼修建考》 《续考》《李白流 夜郎考》《巢经巢诗说》《回忆谢六逸》等有深度的专论。
新中国成立后,李独清积极参加社会活动:1950年加入贵州省文学艺术界联合会作家协会; 1952年受聘为省文教厅文物审定委员会委员;1953年高等院校调整,回贵阳师范学院任中文系教授、系副主任及学校学术委员会委员;1976年以后,任省古籍整理小组副组长、省历史文献研究会理事、省教育学会中学语文教学研究会名誉理事长,并兼任省、市地方志编委会,省、市文物管理委员会等机构顾问。(资料整理自《贵阳历史文化丛书-贵士名贤》)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