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新网贵州新闻7月17日电 (代紫庭) 近日,上海交通大学组织师生赴贵州省毕节市织金县开展暑期社会实践,聚焦当地产业发展,探索高校赋能特色农业发展的新路径。

  上海交通大学的师生们重点考察了板桥镇白果村大棚基地、桂果镇新华村林下种植基地。在考察中他们了解到,在统一战线“地域+领域”组团式帮扶毕节中,作为织金县的对口帮扶单位,全国工商联近年来积极整合资源,推动当地构建“林下种植+生态加工+品牌营销”的竹荪全产业链,配合“东西协作”技术与资金的支持,以织金县竹荪产业资源优势为契机,推动当地兴业富民强县。

图为大棚中种植的竹荪。王江华摄

图为大棚中种植的竹荪。王江华摄

  通过全国工商联的牵线搭桥,织金竹荪成功获得国家地理标志认证,并依托‘龙头企业+合作社+农户’模式,带动全县发展林下经济39.6万亩,年产值达20亿元以上。当地企业在工商联的技术帮扶下引入标准化生产和冷链保鲜技术,显著提升了产品附加值。

  在平远古镇的织金农产品体验馆里,师生们还了解到,通过年货节、丰收节等活动,该馆助力43款特色农产品营销推广11亿人次,带动消费帮扶686万元。

  此次由全国工商联派驻干部协调促成的校地对接,是上海交通大学食品科学与工程领域师生首次赴织金开展暑期社会实践,这意味着全国工商联赋能织金高质量发展,为竹荪产业引入高校科研力量开辟了新通道。考察中,师生们深入乡村了解特色产业发展情况,发挥自己的专业优势为农户解惑释疑。针对竹荪采后的损耗率高、保鲜周期短等瓶颈问题,专攻食品保鲜技术的焦顺山教授表示:“我们将结合非热杀菌、智能包装等前沿技术,帮助企业优化保鲜工艺。”

图为实践团成员在竹荪种植基地调研。王江华摄

图为实践团成员在竹荪种植基地调研。王江华摄

  上海交大师生表示,期待深化与当地在人才、技术领域的合作,为西部特色农业高质量发展培育新动能。“上海交大具有丰富的教育科研资源,也能实现产学研用一体化的落地。织金县能给我们提供更为丰富的实践平台,助力我们的学生学有所用、学以致用。”上海交通大学就业中心基层就业部主任江俊达说。(完)

【编辑:杨茜 】关闭本页
【编辑:杨茜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