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新闻》报头条:统一战线多元实践 助绘乡村振兴新图景


“为了切实增加农民收入和村集体收入,我们借助民营经济人士的力量,打造出一个个家门口的就业共富点。”在介绍当地“共富工坊”集群式发展模式时,中共浙江嘉兴秀洲区委统战部负责人如是说道。全面推进乡村振兴的新征程中,一支汇聚统战力量的“振兴方阵”越发为外界所瞩目,秀洲区实践是其中的一个缩影。
今年3月,2025年统一战线助力乡村全面振兴联席会议召开,强调要坚持地方所需与统战所能相结合,集中力量抓好办成一批重点实事,为建设农业强国贡献统战力量。事实上,统一战线正充分发挥独特优势,借助打造共富链、融合农文旅、培育新农人等形式,为乡村振兴注入蓬勃生机。
打造共富链
让产业根基更扎实
产业兴旺是乡村振兴的第一要务。统一战线整合资源、搭建平台、创新模式,助推乡村产业从单打独斗走向协同发展,形成“龙头带动、农户参与、利益共享”的良性循环。
每年6月,贵州毕节七星关区撒拉溪镇龙凤村的刺梨花便会竞相绽放。刺梨拥有“维C之王”的美誉,是贵州特产。民盟中央协调建设的“龙凤科技小院”为刺梨种植提供技术支持,使产量和品质显著提升,帮助村民实现稳定增收。民盟中央社会服务部相关负责人介绍称,希望通过科技小院实践推动脱贫成果同乡村振兴有效衔接。
民营企业是乡村振兴的“生力军”,众多民营企业响应“万企兴万村”行动、“光彩行动”等号召投身乡村。福建宁德“万企兴万村”的探索较为突出,截至2024年,该市458家民营企业与471个村结对共建,实施项目754个,投资36.92亿元,让农户在家门口就能实现就业。在山东,山源硅砂有限公司董事长李凤德积极响应“光彩行动”号召,带领村民创办集体企业,以行动诠释了“光彩精神”的时代内涵。
浙江宁波的“轮值村主任”模式是统一战线助力共富的创新实践。中共宁波市委统战部相关负责人介绍称,“村级共富需求清单”与“统战能力供给清单”精准对接,“轮值村主任”帮忙不添乱、到位不越位,扮演好乡村振兴参谋和助手的角色。在该模式的推动下,乡村“好风景”转化为“好钱景”,形成了“同心共富”区域协调发展新格局。
融合农文旅
让乡村韵味更悠长
“瞧,这就是‘样式雷’祖屋。”近日,在江西九江永修县梅棠镇新庄村畲族自然村,一支大学研学团队亲身感受乡村新貌。作为九江市为数不多的少数民族聚居村寨,新庄村是建筑世家“样式雷”始祖雷发达的故里。为开展“四美”村寨建设,九江统战部门对“样式雷”文化与畲族文化加大挖掘和推广力度,让新庄村进入更多人的视野。
这也是统一战线推动农文旅融合的缩影。乡村的魅力在于物产,更在于独特的文化与生态。产业帮扶的同时,统一战线助力保护乡村文化资源,许多乡村由此实现“美丽蜕变”。
山东临沂沂南县的民宿集群传递着“润物细无声”的智慧。新的社会阶层人士牵线民宿协会,将铜井镇桃峪村的闲置宅基地改造成精品民宿,既保留了乡村的原有风貌,又满足了游客的体验需求。村支书李成芬算了笔账,项目不仅带来约百个就业岗位,每年还为村集体增收30万元。
培育新农人
让乡村活力更持久
乡村振兴,关键在人。统一战线培育新农人,为乡村发展激发内生动力,越来越多的人才选择扎根乡村。这些新农人带来的不仅是技术和资金,更推动传统乡村持续焕发新的生机。
甘肃新联会副会长梁倩娟是“直播助农”的践行者。她回乡创业已有十余年,从最初帮乡亲代收核桃、蜂蜜,到如今直播年销600万元。“现在不仅自己做,还带动300多户农户一起干。”在她的影响下,陇南市3万余名新的社会阶层人士投身电商领域,山货走向更广阔的市场。
在江西安福,当地持续优化营商环境、广泛凝聚力量,培育出一批新农人。除电商助农外,技术创新带来的“品牌化深耕”使得乡村振兴有了高品质。在统战部门的支持下,新农人谢龙生依托当地富硒土壤和山泉资源,引入良种培育和生态管理技术,确保稻米的安全、绿色,带动村民增收之余,让高山梯田风光成为“网红打卡点”。
从共富链的产业协同到农文旅的合力赋能,从民营企业的责任担当到新农人的薪火相传,统一战线在乡村振兴中做成了一批实事。如何确保统战“振兴方阵”走得远、行得稳?通过对各地实践成果的探索研究,浙江省社会主义学院副教授金瓯对《中国新闻》报指出,统一战线助力乡村振兴需要构建“机制创新—平台构建—在地赋能”逻辑,机制创新解决的是资源怎么对接,平台构建解决的是资源在哪汇聚,在地赋能解决的是乡村如何可持续发展,由此充分发挥统一战线的“法宝”作用,使基层统战成为乡村振兴的关键推动力。
本报记者 田清涛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