贵州:强化土地要素保障 助力高质量发展
中新网贵州新闻7月9日电 贵州省人民政府新闻办公室9日召开“强化土地要素保障 助力贵州高质量发展”新闻发布会介绍贵州省土地要素保障工作有关情况。

土地是人类生产生活不可缺少的自然资源,是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的关键性保障要素。一直以来,贵州始终深入贯彻落实党中央、国务院关于加强土地要素保障、严守耕地红线的决策部署,围绕“两统一”职责,坚持“保护与保障并重、服务与监管并行”,高度重视用地要素保障服务工作,全力保障项目建设用地,精准配置土地要素,积极助推贵州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
数据显示,2024年以来,贵州省有16条高速公路用地获批,1个机场、2条铁路、3条航电枢纽、154条国省干道、公路改扩建工程项目落地,214座重点重大水利工程建设用地得以保障,241个能源项目建设用地得以落实,涉及黄桶至百色铁路、贵阳抽水蓄能电站、铜仁花滩子水库等数十个国家重大建设项目。同时,还有472个交通、水利、能源等重大项目,通过用地预审,涉及土地面积11.57万亩,持续助力全省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
国土空间规划是土地要素保障的基本依据。贵州以“多规合一”改革为抓手,通过“严守底线,划定‘三区三线’”“编制省级规划,引领空间格局”“高位推动,保障市县级规划落地”等举措,推动高水平规划引领高质量发展。
贵州秉持“底线思维”,遵循耕地和永久基本农田、生态保护红线、城镇开发边界的优先顺序,统筹粮食、生态、能源、文化等安全空间,优化全省国土空间开发保护格局,全省“三区三线”划定成果经国家审查通过并同意启用;完成首部省级国土空间规划编制,获国务院批复,由省政府印发和公开。在贵州省委、省政府推动下,9个市(州)规划于2024年底至2025年1月全部获批,72个县级规划已获省政府批准,为“六大产业基地”等重大项目落地提供了规划支撑和空间保障。
耕地保护是“国之大者”。贵州省坚持“藏粮于地、藏粮于技”,通过压实耕地保护责任、深入推进占补平衡制度改革、推进林耕空间布局优化等举措,始终落实最严格的耕地保护制度。
贵州统筹划定落实三条控制线,将耕地保有量和永久基本农田保护任务足额带位置逐级分解下达。严格落实国家考核要求,加强耕地保护和粮食安全责任制落实情况考核,严格落实党政同责、终身追责;细化落实国家有关要求,省级出台实施细则,将非农建设、农业结构调整、造林种树等各类占用耕地行为统一纳入耕地占补平衡管理,拓宽补充耕地来源,支持并指导各地有计划、有目标、有节奏地开展补充耕地,为各类项目落地提供保障。
土地要素支撑是经济发展的“助推器”。贵州坚持“项目跟着规划走、要素跟着项目走”,通过分类制定措施、健全保障机制、精准配置计划等措施,优化营商环境,服务实体经济。
贵州研究出台支持“四化”“强省会”、农村产业融合、农村村民住宅建设及矿山、风电、光伏等产业项目用地保障措施;支持重大水利、线性工程分期分段报批,支持重大项目按规定申请先行用地;建立用地要素保障省、市、县三级联动和省直部门协作长效机制,多部门联合建立了重大项目用地保障、多元保障联动机制,成立工作专班,明确专人负责,强化部门纵横沟通对接,共同研究解决用地保障涉及的困难,有效做好保障服务;大力盘活存量土地资源,处置批而未供、闲置土地;创新供地模式,推行工业用地“标准地”出让、弹性年期供应等,降低企业用地成本。
强化科技、数据支撑是提升土地要素保障服务质效的关键。贵州聚焦用地审查报批信息化、可视化、规范化、高效化,通过建成用地审查报批管理服务系统、创新研发“贵州省村庄规划便民服务系统——黔村规APP”、建成“兴黔地通”“贵州省招商用地地图”等服务平台,推进审批服务平台建设。
官方表示,下一步,贵州将围绕全省发展新质生产力布局产业链,发挥贵州比较优势,持续深化改革,用改革创新促进土地要素保障畅通流动。同时,希望社会各界共同参与、监督支持,依法依规用地,节约集约用地,协同创建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美好环境,为展现贵州新风采贡献力量。(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