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新网贵州新闻12月20日电 (邹琴印)近年来,贵州沿河土家族自治县紧扣“守底线、抓衔接、促振兴”主线,多措并举发挥防止返贫动态监测和帮扶重要作用,全力保障民生福祉,提升群众幸福指数。

  在甘溪镇茶园村,杨昌娥一家因儿子许文件身患强直性脊柱炎陷入困境。2008年,大学刚毕业的许文件被确诊此病,原本应踏入社会、成为家庭顶梁柱的他,却成为需要家人照料的对象。他不能剧烈运动、久坐久站和负重,且随着病情恶化,医疗费用不断攀升。2014年,杨昌娥一家被纳入国家精准扶贫系统后,在各项政策的扶持下于2020年成功脱贫出列。

  然而,2023年许文件病情复发再度入院,家庭又陷困境。茶园村村委会干部得知后,立即上门了解情况,并协助申请纳入防返贫监测系统,帮助准备大病报销、临时救助、水滴筹等所需的各类证明材料,同时积极向上级争取最低生活保障,以实际行动彰显了基层组织对群众的深切关怀与使命担当。

  “政府政策特别好,常为我们解决难题。去年儿子住院就靠政府和大家帮忙。”杨昌娥说。

  随着医疗救助机制启动,许文件大部分费用得以报销,社会爱心捐赠也缓解了家庭经济压力;而杨昌娥每月可领取低保金、养老金、产业分红等补贴,生活有了保障。现如今,许文件病情好转,正在贵阳务工,日子也过得越来越有盼头。

  “做好民生保障是巩固脱贫攻坚成果,守住不发生规模性返贫底线的重要措施。日常工作中,我们挨家挨户走访调研,建立详细的民生档案,精准定位困难群众和亟待解决的问题,并积极与上级部门沟通,为困难群众争取政策支持,帮助他们解决困难。”甘溪镇茶园村包村工作队队长崔攀攀说。

  杨昌娥家只是该县民生保障工作的一个缩影。近年来,沿河自治县持续优化防贫预警监测与民生保障体系,为困难群众织就生活保障网,增强群众幸福感、获得感和安全感,筑牢乡村全面振兴根基。

  “今后,民政系统将秉持‘民政为民、民政爱民’工作理念,构建分层分类社会救助体系,围绕‘兜住底、兜准底、兜好底’目标,推动社会救助从‘保生存’向‘防风险’‘促发展’转变,不断优化救助流程,提高救助精准度和时效性,切实保障困难群众的基本生活。”沿河自治县民政局副局长杨小玲说。

  2024年以来,沿河自治县累计保障城乡低保对象64.87万人次,发放低保金2.38亿元;保障特困人员1.88万人次,发放特困供养金2316.82万元;发放80岁以上高龄补贴15.8万人次889.9万元;实施临时救助4652人次601.69万元。(完)

【编辑: 】关闭本页
【编辑: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