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新网贵州新闻1月8日电 (张伟 赵佳玲)记者8日从贵州省黔西南布依族苗族自治州公安局获悉,黔西南州公安牢固树立“矛盾不上交、平安不出事、服务不缺位”的工作理念,聚焦“三点”精准发力,全面完善事前预防、事中化解、事后稳控体系,积极构建矛盾纠纷排查化解新格局,为平安黔西南建设营造了持续稳定的社会治安环境。

  聚焦源头“风险点” 摸排到位“事前防”

  黔西南州公安广辟信息来源,深耕“主防”责任田,通过调动村组干部、网格员等多方力量自主摸排矛盾纠纷线索,依托“一村一警”警务工作模式,联合排查,提前掌握家庭邻里、土地纠纷等矛盾隐患,确保把风险隐患化解在萌芽状态。

  黔西南州兴仁市鲤鱼村少数民族占比90%以上,是一个典型的民族村寨。

  兴仁市公安局屯脚派出所依托警务室共建村级综治中心,联动基层公建力量,通过定期走访摸排清查,挖掘矛盾纠纷苗头,建立社区村居矛盾风险隐患表,分层次梳理掌握矛盾纠纷隐患,做到底数清、情况明,让基层“末梢”变为治理“前哨”。

  “我们调动包村辅警、网格长、联户长及网格员,将风险隐患排查化解向家庭延伸,实现‘邻里相望’,让矛盾纠纷早发现、原地解。”屯脚派出所社区民警介绍。

  在鲤鱼村党群服务中心办公室里,村民姜某和龙某争吵不休。

  原来,姜家集体安装的排污管道因早年埋得较浅且年久失修,在经过龙某田地时,溢出的生活用水及畜牧排泄物影响了农作物生长,导致两家起了矛盾,邻里关系也变得紧张起来。

  经屯脚派出所鲤鱼村警务助理杨国祥和联户长调解,双方很快达成和解协议,不仅表示对结果满意,也消除心里的芥蒂。

  通过群防群治力量,黔西南州公安机关聚焦信息搜集、分类管理、源头化解,做到抓小、抓早、抓苗头,把用心用情从源头上避免“小拖大”“民转刑”问题的发生,实现“矛盾不上交”。

  聚焦调处“关键点” 化解纠纷“事中调”

  黔西南州公安在强化内部警种合成作战的基础上,牢固树立“共建共治共享”的工作理念,将矛盾化解工作前移,全面加强与各级党委政府、综治中心等部门的良性互动,全力推动矛盾纠纷排查化解工作。

  在贵州省黔西南州兴义市桔山街道,派出所主动汇报协调,积极争取党委、政府支持,在派出所设立基层治理“融合联动”指挥部,由兴义市桔山街道综合治理服务中心整合司法、妇联等12个职能部门人员入驻派出所、一体办公,一站式调解矛盾纠纷。

  2023年6月,家住桔山街道的余氏兄弟因赡养老人发生纠纷,并有升级成打架冲突的迹象。

  接到报警后,兴义市公安局桔山派出所民警第一时间赶到现场,同时将情况推送到“融合联动”指挥部,在兴义市桔山街道综合治理服务中心、司法所工作人员的协调下,双方当事人很快达成一致意见。

  “融合联动”指挥部入驻派出所,不仅实现了各职能部门之间资源共享,让联动更加密切,也能及时了解群众调解需求,使纠纷处置更快、成效更明显。

  2024年,“融合联动”指挥部调处矛盾纠纷4816起,成功化解率99.27%。

  聚焦防控“着力点 ”线上线下“事后访”

  黔西南州公安紧扣“回访”环节,通过入户走访、短信、电话等形式及时了解新情况,有效巩固了调解成效,努力搭建警民连心桥。

  黔西南州望谟县王母中心派出所以村为单位,将矛盾纠纷科学划分为简易矛盾纠纷、复杂矛盾纠纷、重大矛盾纠纷三类级别,针对矛盾纠纷的不同级别,采取“一级矛盾”线上回访、“二级矛盾”叠加回访、“三级矛盾”会诊回访3种模式,巩固调解成果,防止纠纷反弹。

  2023年5月,王母中心派出所辖区一对夫妻因感情不合欲离婚,两人对财产分配问题、孩子抚养权存在争议,多次报警。王母中心派出所联合县委政法委、法院、街道办、综治中心、妇联等多部门,将该矛盾成功调解。

  事后,根据“三级矛盾”会诊回访机制,派出所对该矛盾进行了多次实地回访,夫妻双方均表示生活正常,未产生矛盾纠纷。

  2024年,王母中心派出所依托矛盾纠纷回访机制,开展线上线下矛盾回访1100余起。(完)

【编辑:张伟 】关闭本页
【编辑:张伟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