贵州构建“绿色标尺” 为发展“明底线、划边框”
中新网贵州新闻3月25日电(刘美伶)“生态环境分区管控将生态保护、环境质量、资源利用等要求立在前面,为发展‘明底线、划边框’,实现生态环境源头预防关口前移。”贵州省生态环境厅副厅长王家齐25日在贵州省生态环境分区管控政策解读新闻发布会上说。

图为新闻发布会现场。刘美伶 摄
近期,中共贵州省委办公厅、贵州省人民政府办公厅印发了《关于加强生态环境分区管控的实施意见》。《实施意见》在全面贯彻中央部署要求的基础上,根据贵州实际,结合高质量发展和生态环境高水平保护实践和需求,对生态环境分区管控进行了4方面的细化和创新,共16项措施。
发布会介绍,生态环境分区管控,是以保障生态功能和改善环境质量为目标,实施分区域差异化精准管控的环境管理制度,是提升生态环境治理现代化水平的重要举措。生态环境分区管控预期发挥的作用主要体现在守牢生态底线,提升生态环境治理现代化水平,服务推动高质量发展三方面。
王家齐说,“分区”和“管控”,是这一制度的精髓所在,“平台”是这一制度的重要支撑。“分区”就是基于生态环境结构、功能、质量等区域特征,将国土空间划分为若干生态环境管控单元,也就是“划框子”。“管控”是针对各个单元特征,按照“一单元一策略”明确“什么能做、什么不能做”,也就是“定规则”,通过“管控”实现分区域、差异化、精准管控的目的。“平台”集成了管控单元划分方案、准入清单要求等,通过平台,生态环境分区管控就变成了一把“绿色标尺”。
贵州自2020年省市两级发布实施生态环境分区管控方案、初步建立覆盖全省的生态环境分区管控体系以来,贵州全省生态环境分区管控工作稳步推进,在强化生态环境源头预防、深化生态文明体制改革、协同推进经济高质量发展和生态环境高水平保护等方面取得积极成效。
2024年12月,《贵州省生态环境分区管控方案》更新调整后,贵州全省共划定1376个生态环境管控单元,主要分为优先保护单元、重点管控单元、其他区域为一般管控单元。
通过利用生态环境分区管控成果开展重大项目“预评估”,贵州在重大建设项目前期谋划阶段提前介入,有效解决项目设计阶段出现环境保护“先天不足,带病上马”的情况。
自“预评估”工作启动以来,已为贵州全省16138个项目提供政策和技术指导,贵州全省共有186个重大项目通过“预评估”对选址、设计等内容进行优化调整,降低了项目投资风险,降低了生态环境风险隐患问题的产生。助力产业园区科学规划与发展。对108余个省级产业园区,从产业准入、空间布局、避让饮用水水源保护区等生态环境敏感区及环境减缓措施等方面提出指导性建议。(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