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新网贵州新闻5月12日电 (周燕玲)深夜的贵州省人民医院急诊科,分诊台的灯光如孤星般明亮,唯有监护仪的滴答声与时钟的走针声交织,近日一场突如其来的生命“突袭”,让平凡的夜晚成为护士邓招俊职业生涯中难以忘怀的印记。

  图为工作中的邓招俊。

  “医生,我需要一个担架!”凌晨时分,一声急促的呼喊划破宁静。一位阿姨踉跄着冲进急诊大厅:“孕妇破水了!孩子要生了!”分诊台前的邓招俊瞬间绷紧神经。询问情况后得知,孕妇还在车上,家属已慌乱无措。他一边冷静联系担架组,一边指导家属将车开至急诊门口。短短几分钟,却仿佛被拉长成一场与时间的博弈。

  白色轿车刚停稳,阿姨再度冲进来:“医生,快!孩子生了!”邓招俊心头一紧,迅速通知产科团队,抓起急救包飞奔而出。眼前的场景令她屏息——孕妇面色苍白,双腿间蜷缩着一名浑身沾满胎脂的新生儿,无声无息。

  “必须让他哭出来!”他跪在冰冷的地面上,迅速清理婴儿口鼻分泌物,手指轻托住稚嫩的下颌,另一只手反复轻拍婴儿脚心。一下、两下……时间凝固的刹那,一声嘹亮的啼哭骤然响起!紧绷的空气瞬间融化,家属颤抖着捂住嘴,邓招俊的掌心早已被汗水浸透。

  图为工作中的邓招俊。

  确认母婴情况稳定后,邓招俊与家属合力将产妇和新生儿送往产房。电梯口,他始终用臂弯护住襁褓中的婴儿,仿佛托着一簇初绽的火苗。交接时,家属红着眼眶反复道谢,他却只是微笑:“这是我们的本能,我们是护士,更是生命的摆渡人。”

  事后有人问他是否后怕,他摇摇头:“那一刻来不及想别的,只记得培训时老师说过,新生儿的第一次呼吸,就是生命的号角。我们能做的,就是让这声号角准时响起。”

  在急诊科,这样的“生死时速”并不罕见。邓招俊和无数急诊护士一样,如同暗夜中的提灯者,用专业与温情照亮生命最脆弱的时刻。他们或许没有惊天动地的壮举,却总能在危急关头化身“临时家人”,用双手托起希望,用背影筑成港湾。(完)

【编辑: 】关闭本页
【编辑: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