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新网贵州新闻6月11日电 题:贵州“80后”“田管家”:做好种田人

  记者 刘美伶

  在贵州省黔南布依族苗族自治州惠水县涟江街道大坡村收完夏粮小麦,没休息几天,陈士建紧接着开始了夏种水稻。

  好天气不等人,庄稼更不会等人,陈士建抢抓农时,移栽秧苗,靠着插秧机两天时间种了50余亩水稻,和机械收割夏粮一样质量好效率高。

  图为贵州“80后”“田管家”陈士建操作收割机收割小麦。刘美伶 摄 

  惠水县地处贵州省东南部,涟江河、坝王河等河流穿境而过,土地肥沃,气候湿润,为水稻生长提供了优越条件,素有“黔中稻米乡”之称,享有“惠水优质米之乡”“黑糯米之乡”等美誉。

  年少时的陈士建嫌农活累,不愿意种地。随着年纪增长,又看到村里的人放着肥沃的土地不种,怪可惜的,于是开始思考怎样让种地省时省力高效。

  2022年,通过带资入社、带机入社方式,陈士建带头创办了贵州惠水农丰农机专业合作社,带动村民发展特色种植产业,为农户在翻耕、机育秧、机防治、机收割等环节上提供农机“菜单式服务”。

  贵州惠水农丰农机专业合作社进行机械化水稻插秧服务。受访者供图

  “我们村有部分‘70后’都不愿意种地了,所以搞这种模式。”陈士建说,随着生活水平提高,一些村民不想再做又苦又累的农活,新的种地模式让村民们愿意继续种地了。

  对于农户来说,陈士建就相当于“田管家”。2024年,陈士建创办的合作社为当地农户提供农机服务面积约5000亩。

  “机械化服务省时省力省成本,老百姓都很认可。”陈士建介绍,除开技术费成本,农户两亩地的种植利润能达到4000元。

  如今,陈士建已经把种地当成了自己的事业。农闲时主动学习种植知识,积极参加政府组织的免费农机操作技能培训,目前拿到了拖拉机、收割机、无人机的操作证书。有时候农机出点小问题,陈士建自己也能处理。

  陈士建说:“永远都要有人种这片田。”

  在惠水县,像陈士建这样的“田管家”,还有200余人。截至目前,惠水县完成机育秧面积380亩,可移栽面积4.2万亩。发挥17家农机服务主体作用,落实水稻“土地托管+农机应用”的“田管家”全环节托管模式,实现水稻合理密植,推动水稻订单种植5万亩以上,完成夏种19.97万亩。(完)

【编辑:刘美伶 】关闭本页
【编辑:刘美伶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