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新网贵州新闻10月21日电 (李润 张远芳)一提起“长丰旱鸭”,家住贵州德江县年近花甲的吴正飞嗓门陡然拔高,眼里瞬间亮起光,这道陪着他走过28年的美味,早成了刻在骨子里的牵挂。

  故事得20世纪90年代讲起。那时吴正飞刚成家,一双眼总能瞅见旁人没注意的门道:老家德江县长丰乡的山村里,几乎家家户户院角都养着两三只旱鸭。每到端午包粽、中秋赏月的日子,村民们就会架起黑铁老锅,添上柴火慢炖,油脂裹着肉香顺着烟囱飘满村落,一家人围坐在炉边,你夹一块我舀一勺,热乎气儿暖透了心窝。日子久了,这锅旱鸭便成了乡邻招待贵客时,最拿得出手的“硬菜”。

  那会儿,乡里头不少青壮年都揣着行李南下广东谋生计,年轻力壮的吴正飞也动过心。可夜里就着煤油灯和妻子反复盘算:自己打小就爱围着灶台转,调酱料、控火候都有自己的巧劲,这手艺不正是自己的“定心丸”?琢磨来琢磨去,夫妻俩下了个大胆决定——从偏远的后水组搬到长丰集镇,凑钱买地盖房,开一家专做旱鸭的小餐馆。这一挪,不光改了自家的日子,也给乡邻们的旱鸭找了新去处:以前只够自家吃的鸭子,如今能送到吴正飞的店里卖,多了份贴补家用的收入。

  为了保证食材新鲜,吴正飞还在集镇边租下半亩闲地,搭起简易鸭棚,将收购来的旱鸭先在这儿养上几天,让每只鸭都保持着精气神,端上桌时才有那口地道鲜味。

  日子流转间,“吴三哥夫妻旱鸭馆”的名气慢慢传开了。每逢赶集日,集镇上挤满了人,德江县城和周边乡镇的食客们都循着香味挤进门;到了节假日,小餐馆更是坐得满满当当,有的客人不仅在店里吃得满足,还特意打包两三份,念叨着“带回去给家里老人孩子也尝尝”。

  看着食客们放下筷子时的笑脸,夫妻俩心里的劲头更足,炖鸭时连火候都掐得更准了,多一分则柴,少一分则腥,每一口都得是刚刚好的滋味。

  如今,28年过去了,吴正飞从满身干劲的青壮年熬成了餐馆的“老掌柜”,可他的旱鸭馆依旧热气腾腾。“长丰旱鸭”也成了德江人招待贵宾时的“金字名片”,稳稳接住了这份带着乡土温度的传承。

  这道美食的前世今生,在《德江县志》中早有定论。1987年,长丰乡时任乡长宋波从铜仁川硐引进了瘤头鸭,之后历经十余年继代繁殖、本土化选育,终于培育出最适配长丰气候水土的特色品种,也就是现在人人熟知的“长丰旱鸭”。一开始,这鸭子只在长丰乡集中养殖,后来周边乡镇也渐渐有了零星分布,到2005年,全乡旱鸭存栏量已达2.5万只。

  2020年,这道藏着乡愁滋味的“长丰旱鸭”,和德江另一道名吃“天麻炖鸡”,被列入第四批县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传统技艺代表性项目。从此,“长丰旱鸭”从农家灶台上的家常味,变成了刻着德江印记的文化符号。(完)

【编辑: 】关闭本页
【编辑: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