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新网贵州新闻7月13日电 (陈一凡 杨瑞赟)“每一道工序、每一个细节,都凝聚着先辈们的智慧与心血。作为新时代青年,我们将不断以青年智慧搭建传统技艺与现代传播的桥梁,让非遗从‘深闺’走向‘云端’,为文化传承注入青春活力。”扬州大学商学院“苗迹寻踪团”实践团队负责人甘雨晴在实践总结中说。

扬州大学商学院“苗迹寻踪团”实践团队合照。甘雨晴供图

  近日,扬州大学商学院“苗迹寻踪团”实践团队奔赴贵州,与非遗传承人李小琪深度对话,通过“技术赋能+创意传播”的双轮驱动,助力蜡染非遗项目“触网”焕新。

  “每一道蜡染纹路都是苗家人写给祖先的家书。”在贵州苗寨调研时,“苗迹寻踪团”实践团队面对纹样内涵逐渐被遗忘的困境,团队成员意识到,守护这份“家书”,不仅需要博物馆式的珍藏,更需要让它在当代语境中“活”起来。

  因此,团队将目光投向蓬勃发展的新媒体平台,探索如何利用短视频的直观传播力与直播的即时互动性,为古老的蜡染技艺注入新的生命力。

扬州大学商学院“苗迹寻踪团”实践团队在学习蜡染技艺。张梦佳供图

  “苗族蜡染是活的文化载体,每笔蜡画都藏着创作者的情感。”传承人李小琪的话语让团队深切感受到传统技艺中的文化温度。实践过程中,团队实际调研当地旅游发展状况,了解到旅游业虽为苗族蜡染带来一定关注度,但也面临着在旅游开发中如何更好保护和传承蜡染技艺的问题。

  “通过体验蜡染工艺,我们深刻理解了苗族蜡染所蕴含的文化魅力,也认识到传统技艺在现代社会面临的传承困境与创新机遇。苗族蜡染传承既要留住指尖技艺,也要融入现代生活,这是实践带来的思考,也将成为我们持续探索非遗活化的动力。”团队成员张梦佳说。

  扬州大学商学院党委副书记姚丰华表示,该学院未来将持续鼓励并支持此类实践,引导青年一代在守护文化根脉与开拓发展新局的双向赋能中,推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在守正创新中绽放“云上”魅力。(完)

【编辑: 】关闭本页
【编辑: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