活动现场。主办方供图

  中新网贵州新闻7月26日电(记者 蒲文思)25日,2025国际产学研用合作会议(贵州)在贵州省贵安新区中国—东盟教育交流周永久会址开幕。来自中国、越南、马来西亚等国家和地区的政、企、学、研界代表齐聚一堂,聚焦AI技术驱动下的教育模式创新与人才培养、数字时代背景下产业需求导向的创新型人才培养等议题,共商国际产学研用发展策略。

  “近年来,越南金融科技市场发展迅猛,电子支付、区块链等新兴领域活跃,但同时也面临人才储备、技术创新和网络安全监管等挑战。”越南胡志明市财经大学副校长Ngo Minh Hai介绍,越南政府正致力于打造区域金融科技中心,其认为越南可在AI、大数据、区块链等新技术的驱动下,进一步与各国共享技术与经验,以此提升越南的投资吸引力与国际合作水平。

  马来西亚拉曼大学国际处处长Lai Soon Onn认为,通过教学内容数字化、教学方法智能化等数字要素的深度融合,以及校企深度合作、国际科研合作等模式,能有效提升区域科技人才培养质量和学科建设水平,进而促进新质生产力发展。他介绍,目前拉曼大学已与中国、德国、英国等国的多家企业共建了16个校企联合研究中心,正通过实习、招聘、课程开发等多元方式协同育人。

  与Lai Soon Onn的观点相似,马来西亚玛拉工艺大学马六甲分校副校长Nur Hayati Binti Abd Rahman指出,在数字化和人工智能影响下,全球就业市场对具备AI素养、全球视野和跨文化能力的人才需求持续增长,国际人才合作成为必然趋势。“玛拉工艺大学希望加强与全球特别是中国高校和企业的合作,围绕数字经济、AI课程项目共建、学生实习交流等方面,构建跨境教育共同体,共育面向未来的高质量人才。”

  “实验室通过与同济大学、哈尔滨工业大学等国内顶尖高校,以及葡萄牙里斯本大学、德国慕尼黑工业大学等国际伙伴的深度协作,已形成覆盖‘基础研究—技术攻关—成果转化’的全链条创新体系,为全球文化遗产保护提供了中国方案与智慧。”中国—葡萄牙文化遗产保护科学“一带一路”实验室首席科学家沈景华表示,实验室将以本次会议为契机,进一步加强与国内外科研机构和行业企业的联系与战略合作,同时发挥联动作用,助推贵州区域协同发展与国际产学研用的融合。

  在北京大学公共管理学院院长王柏林看来,产学研用的深度融合需构建起“四维生态”,即政府搭建制度框架、高校高效输出智力成果、企业提供应用场景、国际伙伴注入全球资源。其认为,四个维度协同发力,才能实现创新链、产业链、教育链、人才链的闭环联动。

  作为中国首个国家级大数据综合试验区、中国内陆开放型经济试验区,近年来,贵州在优势矿产资源开发、数字技术、节能降碳等领域孕育了一批创新平台,同时抢抓数字技术变革机遇,推动人工智能、区块链、云计算等新一代信息技术的研发和应用,积极构筑数字产业发展新优势。

  贵州省教育厅副厅长白震表示,国际产用产学研用合作会议作为各方共谋发展、共享成果、共创未来的创新发展平台,贵州将借助该平台,持续加强国际产学研用合作的融会贯通,高水平全方位推进教育科技创新开放合作,持续扩大教育的对外开放,构建高效协同创新模式,大力引育创新人才团队,积极推动省内高校与国内外一流高校科研院所龙头企业的深度合作,促进优势互补,共赢发展。

  2025国际产学研用合作会议(贵州)由教育部学校规划建设发展中心、贵州省教育厅主办,贵州大学、贵州财经大学承办。会议期间还举行了相关签约、揭牌以及成果发布等活动。(完)

【编辑: 】关闭本页
【编辑: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