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新网贵州新闻8月20日电(记者 蒲文思)19日,由贵州省科学技术协会和贵州省农业科学院共同主办的“贵州马铃薯产业高质量发展交流座谈会”在贵阳举行。来自国际马铃薯中心亚太中心、中国农科院以及贵州省农业科技领域的专家代表齐聚一堂,围绕马铃薯育种、抗逆栽培、加工技术等关键领域分享成果,推动产学研用深度融合,共商贵州马铃薯产业发展之路。

  马铃薯是中国第四大主粮作物,在保障国家粮食安全中具有重要战略地位。作为典型的山地农业省份,贵州将马铃薯作为特色高效农业的支柱产业。经过数十年科技攻关,全省种植面积稳定在1000万亩以上,年产量突破1200万吨,成为中国最大的南方商品薯生产基地之一。

图为会议现场。蒲文思 摄

图为会议现场。蒲文思 摄

  贵州省科学技术协会党组成员、副主席黄远红在致辞中介绍,近年来,贵州省科协通过聚焦产业协同、拓宽成果转化通道、促进创新链与产业链融合等举措,服务贵州马铃薯产业发展,并积极开展该领域交流合作,在项目合作、人才培养、学术交流、平台建设、科学研究等方面展开深层次合作。

  黄远红表示,推动马铃薯产业高质量发展,既是落实国家粮食安全战略的体现,也是贵州立足资源发展山地特色农业、推动乡村振兴的关键。希望与会专家代表以此次座谈会为契机,为贵州马铃薯产业发展建言献策,将“良种”“良法”应用到实际生产中,并欢迎专家常来黔交流,让先进技术在贵州落地见效。

  贵州省农科院党委委员、副院长何光前表示,围绕马铃薯产业发展,当前贵州省农科院有几方面思考和行动:一是坚持科技赋能,突破“卡脖子”技术。依托国家马铃薯产业技术体系贵阳综合试验站,加快集成推广黔芋系列新品种和黑膜覆盖栽培等关键技术,为贵州山地农业量身定制解决方案;二是深化国际合作,拓展产业新空间。依托贵州气候优势,拟与国际机构共建平台,联合研究并为全球粮食安全贡献中国方案;三是强化产业联动,构建全链发展格局。以“品种+技术+品牌”推动全链条升级,培育龙头企业,打造“贵州薯”区域公共品牌,让更多科技成果转化为农民增收的“金钥匙”。

  “产业发展离不开科技进步,国际交流合作尤为重要。”国际马铃薯中心亚太中心主任谢建民介绍,国际马铃薯中心自1978年起与中国建立合作关系,在种质资源引进、技术转移和人才培养等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

  谢建民表示,贵州是中国马铃薯种植面积第二大省份,发展前景广阔。下一步,国际马铃薯中心亚太中心将围绕总部未来五年战略目标,结合亚太区域特点,实施“大食物观、良种优化、病虫害绿色综合防控”三大战略,并推动建立研发创新、信息交流和培训示范中心。“希望今后能够更加紧密地与贵州省科协、贵州省农科院以及社会各界企业之间的合作,发挥国际马铃薯中心作为科研部门的优势,为贵州发展贡献力量。”

图为与会嘉宾作主旨报告。蒲文思 摄

图为与会嘉宾作主旨报告。蒲文思 摄

  此次座谈会上,国际马铃薯中心亚太中心马铃薯育种专家菲利普·基尔,中国农业科学院蔬菜花卉研究所研究员、国家马铃薯产业技术体系首任首席科学家金黎平,先后作了题为《科学无国界:通过国际合作助力贵州马铃薯产业发展》《从育种到加工:科技赋能我国马铃薯产业提质增值》的主旨报告。贵州省农科院园艺所所长、研究员李飞,贵州省农科院生技所副研究员罗小波,贵州省农科院园艺所副研究员刘嘉带来《贵州省马铃薯产业概况及育种进展》《马铃薯抗寒性状基因挖掘与功能验证》《酸处理对马铃薯热加工质地特性的影响机制及应用展望》交流报告。

  针对与贵州的合作,菲利普·基尔认为,贵州在马铃薯种质资源引进与适应、特色农产品培育、加工产业发展等方面具备独特优势,国际马铃薯中心亚太中心与贵州可在品种改良、加工创新、可持续农业等领域深化合作,依托贵州地理与资源优势,实现共赢。未来,中心也将通过种质交换、联合培训、数字工具共享等方式,持续践行“科学无国界”理念,推动更多务实合作。

图为与会嘉宾作主旨报告。蒲文思 摄

图为与会嘉宾作主旨报告。蒲文思 摄

  金黎平指出,中国马铃薯产业发展前景广阔,但目前尚存在生产碎片化、规模化经营不足,优质种薯供应短缺、机械适配性差、从业者素养和市场认知有待提升等多重挑战。她建议,以科技赋能马铃薯品种选育,侧重兼用性;建立系统化管理平台,用无人机等技术为种薯繁育提质增效;推广绿色智慧栽培技术,提升机械化水平;以及发展产后处理装备与加工技术等。同时,发展也需立足区域特色,如贵州一带的西南地区依托山地培育特色产品,突破单产瓶颈,提升加工附加值,推动产业从“量”到“质”跨越。(完)

【编辑: 】关闭本页
【编辑: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