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新网贵州新闻10月20日电(张文)金秋时节,在贵州沿河土家族自治县官舟镇第三完全小学的教室里,来自东莞大岭山镇的艺术教师杨学展正带领学生欣赏土家文化。2025年是他第二次响应东西部协作号召奔赴黔东大地,用三十余年的艺术教育经验,在乌江之畔续写教育帮扶的动人篇章。

图为杨学展在授课。

  2024年初,杨学展第一次到官舟镇第三完全小学支教时,孩子们眼中闪烁的求知光芒,便深深触动了他。一年间,他用彩色粉笔将抽象知识化为黑板上的图画,牵头搭建两地线上教研平台,为沿河留下“带不走”的优质资源,“莞舟书廊”成了学校一道亮丽的风景线。离别时,孩子们追到校门口,攥着他的衣角哽咽地问:“老师,您还会回来吗?”——这句带着哭腔的追问,成了他心中最柔软的约定。

  2025年支教招募令一出,杨学展第一时间递交申请。他说:“第一次是拓荒播种,第二次要深耕育人。”

  教学创新,文化浸润。他开创“文化浸润式书画教学法”,在书法课上带领学生临摹书法经典法帖,在美术课上指导学生将乌江晨雾绘入水墨长卷,让艺术与地域文化深度融合。

  资源建设,因地制宜。课余时间,他带着学生亲手改造书画室,用竹竿搭起简易画架,让连绵的吊脚楼、金黄的油菜花田在笔端绽放。他将“横如扁担竖如松”的书法口诀融入教学,用“朝霞粉加天空蓝能调出乌江晨雾”的生动比喻,让艺术原理变得亲切可感。

图为杨学展在授课。

  杨学展从拓荒到深耕,以双倍热忱让教育帮扶的暖流永续涌动。在校期间,他常常轻拍留守未成年人的后背,静静倾听他们对父母的思念;每天课后服务,在书法室里握着孩子们的手,一笔一画纠正握笔姿势。该校四年级学生余嘉然在他的影响下,不仅学会用画笔描绘梦想,更在参加“莞铜手拉手”活动后坚定地说:“我也要像杨老师一样,长大后回来教这里的小娃娃!”

  2025年,在杨学展的引导下,另外几名教师也来到了官舟镇第三完全小学开启了支教之路。其间,杨学展向其他支教教师介绍学校、学生的基本情况和当地的民风民俗、饮食等,让他们尽快融入工作和生活中,真真切切是一位暖心的人。

  千里育人路,深情最动人。杨学展在三尺讲台上书写着“一群人、一件事、一辈子”的坚守,让东西部协作从短暂的相遇,升华为一场跨越山海的长久相守。(完)

【编辑: 】关闭本页
【编辑: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