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月28日深夜,贵州黔南科技学院文学与新闻传播学院教研科办公室内,英语213班的田明慧同学和团队伙伴,正在一字一句修改完善被学校推荐参加2024年“挑战杯”大学生创业计划竞赛贵州赛区的项目策划书。

  与田明慧一样,新闻223班的毛梦与同学们也正在挑灯夜战,为即将参加的贵州双龙航空港经济区2024年大学生创新创业大赛复赛路演及答辩做足准备……

  在贵州黔南科技学院文学与新闻传播学院,田明慧与毛梦并不是特例,近年来在学院大力宣传与指导帮助的影响和组织下,踊跃参加创新创业项目赛事实践、增强创新意识和创业能力,已成为全体师生的目标方向。

  创赛一体,形成实践育人重要抓手

  如何通过各类创新创业赛事的参与,提升学生创新创业思维及能力?田明慧与团队深有体会。

  据了解,田明慧团队的创业项目主要是基于“以竹代塑”的理念,结合贵州赤水竹编文化和当地竹编产业的发展,成立跨境电子商务公司,并创立有地方特色的竹编文创品牌,把非遗文化转化成为“非遗经济”,助力乡村振兴。

  田明慧与团队成员寒假期间前往赤水竹产业示范园实地调研

  在参加2024年“挑战杯”大学生创业计划竞赛之前,田明慧团队也拿着这份创业计划书,参加了第十四届全国大学生电子商务“创新、创意及创业”挑战赛校赛等多个创新创业类赛事。

  “从查阅相关资料、实地调研、市场调查到撰写创业计划书和项目书、设计制作竹编文创产品,针对这个创业项目我们已经孵化了近1年。”在田明慧与团队成员看来,参赛是激励,真正目的是收集评委评价,逐步完善这份创业计划,为项目落地做足准备。

  田明慧与团队成员参观学习竹编工艺品制作流程

  正在准备贵州双龙航空港经济区2024年大学生创新创业大赛的毛梦团队,细数入校2年来参加的相关赛事,已不下20项。“每一项赛事基本都是和我们自身的专业相关联,在一次次的参赛历练中,让我们对专业的发展方向、技能技术的掌握、创新创业思维都有非常大的提升。”毛梦说。

  在这样的培养模式下,一大批竞赛成果应运而生。仅2023年,学院学生荣获省级及以上赛事佳绩27项。文学与新闻传播学院党委书记杨华表示,这些成绩的取得都是基于学院始终坚持以赛促教、以赛促学、以赛促练、以赛促创,加强创新创业教育实战演练,让学生在兴趣特长与专业之间找到恰当的结合点,感受创业实践,培养创业意识,磨炼创业能力。

  强化实践,提升教与学的双向赋能

  为了让创新创业教育更好地融入学生的教学实践,文学与新闻传播学院积极利用校内外签约合作的实验室、实训平台,让学生们在沉浸式的教学体验中增强专业意识与素养,提升就业创业实战技能。

  刚刚拿下第十六届全国大学生广告艺术大赛校赛一等奖的杨忆洁与孙浩鑫同学深有体会。5月初,两位同学组队参加了“大广赛”(校赛)广播类赛项,文学与新闻传播学院副院长贺先林作为指导老师,立即联系校外专业录音棚,以《广播电视节目主持》课程为依托开展实践教学。

  杨忆洁与孙浩鑫同学在专业录音棚录制参赛作品

  “这是我们第一次进入到专业的录音场所进行录制学习,不仅锻炼了我们对广播节目的创新创作能力,也让我们对行业发展有了更深的理解。”一次实践课程教学+竞赛作品创作的双重体验,让杨忆洁与同学们更好地理解到专业内涵知识。

  不止校外,5月29日下午在英语教研室副主任李昱杉老师的《英语报刊阅读训练》实践课程上,21级英语专业146名同学在学院新建成的媒体协同融合创新实验室体验了一堂全英文的新闻播报、采访、场景在线等实践教学。

  “这堂实践课程就是教研室对《英语报刊阅读训练》课程设置进行的实践尝试。”李昱杉表示,前半学期重点教授理论,后半学期结合实践,目的就是希望通过多元创新方式,让学生接触和学习课程核心,身临其境地提升英语的听说读写基本要求。

  《英语报刊阅读训练》实践课堂

  把课堂搬到专业场所,把专业教学融入行业产业发展中,打造“实践基地+流动课堂+移动教室”业态融合的多层次实践教学场景,已成为文学与新闻传播学院教师育人水平提升,学生创新思维和实践能力增强的重要手段。

  协同育人,构建应用型人才培养新模式

  厚植“双创”实践土壤,平台是基础。2024年3月,文学与新闻传播学院引入贵州省近海文化传媒有限公司,创新设立校企合作融媒体创新实训工作室,并聘请企业导师指导学生开展项目制实践教学,打破高校和行业之间的壁垒,将实际工作的优质教学资源引进学校。

  工作室成立仅2个月,已覆盖150余名学生、20余名教师参与到企业实际编剧、拍摄、剪辑、电商直播、新媒体编辑等项目中,并组织学生参与“榄菊大学生直播赛”“大广赛”“睿抗机器人开发者大赛”“挑战杯”“‘学创杯’全国大学生创业综合模拟大赛”“‘中国创翼’创业创新大赛”等多项赛事。

  工作室学生参加“榄菊大学生直播赛”现场直播卖货

  “对于学校来说,我们将技术、行业需求带入学校协同学校教师共同培养学生,对于企业来说,就是将人才培养及招聘前置,在源头培养更符合行业实际需求的应用型人才。”对于校企双方的合作,在贵州省近海文化传媒有限公司董事长山万祥看来,正是符合时代发展所需的双赢道路。

  工作室的成立其实并不是文学与新闻传播学院产教融合的首次尝试。2023年底,学院便积极联系企业,共同开展教育部产学合作协同育人横向课题申报。今年5月,成都索贝数码科技股份有限公司副总经理腾富强一行来到学院,为学院送来2024年教育部产学合作协同育人项目立项证书并授予师资培训协同育人荣誉牌。

  从签约校企合作到企业入校联合开展工作室,再到协同育人项目获教育部审批立项,文学与新闻传播学院始终坚持以各类学科竞赛为导向,以创新训练项目为驱动,开展学术探索、专业学习、比赛培训等多项实践创新活动。

  教育部产学合作协同育人课题立项授牌仪式

  “高校作为创新创业教育的实施主体,在体系构建、平台搭建以及人才培养方面发挥关键主导作用。”在文学与新闻传播学院院长张多朋看来,学院的种种尝试,正是在不断增强实践育人合力,不断创新实践育人方式,以行业多智、多能、多新、多才的需求为导向,形成创新创业融合育人教育全过程的应用型人才培养体系。

【编辑:杨茜 】关闭本页
【编辑:杨茜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