格物致知与经营境界

  胡正森

  格物致知是中国古代儒家思想中的一个重要概念,王阳明进一步将《大学》的格物论诠释为“致良知”,认为格物的过程就是正心的过程,致知就是致良知,就是为善去恶,体认、扩充、践行良知,绽放人性的良知光辉,这对当今世界、当下人们仍有非常重要的价值。

  经营企业的最高境界是止欲。王阳明说:“吾辈用功,只求日减,不求日增,减得一分人欲,便是复得一分天理。何等轻快洒脱,何等简易。”阳明心学倡导“去私欲,存天理”的核心思想,旨在通过自我修养和实践,达到心灵的净化和道德的提升。同理,企业家减得一分贪欲、私欲、物欲,并止住这些欲望,便会复得一分做好企业之理。企业家经营企业就是格物,格经营企业之物;以良知去经营企业就是致知,在经营企业中扩充和践行良知。去其心之不正,让良知的光辉照耀企业前行,如此,就是企业家格物致知。

  首先要自省,自我反省。王阳明认为:“学须反己;若徒责人,只见得人不是,不见自已非;若能反己,方见自己有许多未尽处,奚暇责人?”行有不得,反求诸己,要反问自己十个问题:头脑是否清醒、贪欲是否止住、调研是否充分、分析是否透彻、决策是否科学、选择是否正确、用人是否得当、风险是否防控、措施是否有力、执行是否到位。不管顺境还是逆境、困难还是容易、掌声还是责备,企业家知一念善便去好善,知一念恶便去恶恶,善念发而知之而充之,恶念发而知之而遏之。经营企业的艰辛路程就是修行的心路历程,经营即修行,企业家要以善修心、以事练心、以人交心、以企润心。

  第二要自足,自我满足。《道德经》有言:祸莫大于不知足,咎莫大于欲得,故知足之足,常足矣。企业家要遵循本位,不负当下,立足实业、坚守主业、实干兴业,不能希高慕大。每个企业的使命不一样,但所有企业家办企业的初心就是干事创业、回报社会、担当作为,,如果动摇心性,就会背离中庸之道,违背天理大道,偏离人生的主航道。走向极端,酿成悲哀,反者道之动。德者本也,财者末也。无私故能成其私。正确处理好义与利、德与财、家与国的关系,企业家就会从欲望的深渊中解脱出来,就会得到最大的满足。

  第三自强,自我强大。王阳明说:“是徒知静养,而不用克己工夫也。如此,临事便要倾倒。人须在事上磨,方立得住,方能‘静亦定,动亦定’。”人最难治疗的病是心病,贪心、私心、野心。内心强大才是真正的强大,要强心。要自强,就要事上练,事上练是阳明心学的方法论,不仅是练事,更是练心,让心变得强大。人正如真金遇到烈火,越锻炼,越发光辉。此处能经得住,才是真知;此处能解决问题,才是大本事。久久为功,坚强无比,才能肩负企业的使命,承载民族伟大复兴的希望。

  我们所处的是一个风云变幻的时代,面对的是一个日新月异的世界,充满挑战、何等庆幸。当此之时,需要我们心上突破,自我突围。怨天尤人没有用,要自省;消极躺平没有用,要自强!要用自我革命、自主创新、自我发展的三种办法去攻坚克难,摧城拔寨,突破困境!只有抬起头,向上看,才能见到希望的曙光;只有站起来,向前走,才是发展唯一的出路;只有鼓起劲,向外冲,才是突围该有的样子!

  (作者单位:贵州省工商联副主席、贵州省儒学研究会副会长)

【编辑:杨茜 】关闭本页
【编辑:杨茜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