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新网贵州新闻7月19日电(韦启悬)一方有难,八方支援。贵州省委省政府下达帮扶榕江灾后重建指令后,六盘水市委市政府高度重视,立即作出工作部署,投入帮扶资金1302万元,组建专业援建团队火速驰援,用实际行动诠释“同心共建”的责任担当。

  7月16日,六盘水援建团队各项施工任务有序推进。在人员配置上,共计39人的队伍各司其职、协同作战。施工机械阵容同样硬核,包括登高作业车、洒水车、高压冲洗设备等十余台(套)专业设备,为工程开展提供坚实保障。

  当日工程成果显著:清理路面垃圾淤泥100立方米(累计520立方米),并装车外运20车(累计68车);冲洗路面104米(累计301米);剪除弱电飞线2304米(累计17704米);排除危险源4处(累计26处);房屋外立面清洗1171平方米(累计4359平方米);疏通原强弱电预埋地下穿线管282米(累计838米)。一组组攀升的数据背后,是援建人员挥汗如雨的坚守。

  “古街地下管线就是老街的生命线,也是未来现代化的基础。”在施工现场,六盘水市帮扶榕江县县城街区灾后恢复重建工作组市政专业组组长张大尧汗如雨下。他介绍,团队首要任务是对古街地下综合管线彻底疏通排查,“每一处淤堵的清除,都在为下一步电力、通信等‘飞线’安全入地扫清障碍,让‘蜘蛛网’消失,还老街一片清朗天空。”借助专业设备,团队为管线绘制精准“病历”,保障这条地下“通道”畅通无阻。

  在张大尧看来,井盖、雨水箅子都是城市安全运行的“纽扣”。“我们对这些设施和青石板做地毯式排查,详细记录型号、破损状况、坐标定位。这不仅是修复,更是为街区整体改造升级打基础,确保‘纽扣’结实美观、严丝合缝。”他们一块块清点损坏石板,复测路面坡度,“这些数据关系到雨水能否顺畅流入收集系统,决定新铺装的青石板能否经得起风雨考验,让古街‘水过不留痕’。”

  “时间不等人!”张大尧表示,团队每天紧盯15天工期进度横道图,早上八点前根据管线、井盖、青石板、附属设施四大板块向参建单位精准调度任务;傍晚六点雷打不动召开工作总结会,直面“完成多少?卡在哪里?怎么抢回来?”等问题,反复推演滞后工序,制定“抢工”方案。“目标只有一个:保质保量,让榕江人民早日重归美好家园。”

  在援建一线,还有建筑专业组成员张荣这样的技术骨干。他负责受灾房屋安全检查、隐患排除及修复重建技术指导,“就是和团队一起给洪水泡过、冲击过的房子‘体检’,判断哪些能修、怎么修、哪些必须重建,给当地施工队和居民提供技术方案与安全规范指导。” 张荣说。

  张荣用“争分夺秒”形容工作节奏:每日晨会分配任务,上午深入实地勘察房屋,记录损伤情况,拍照标记,现场向户主解释并记录需求;中午简单吃盒饭整理数据;下午继续勘察,对疑难房屋二次复核或小组讨论,需鉴定的及时上报;傍晚汇总数据,与相关单位讨论方案;晚上整理材料准备次日计划,经常忙到深夜,手机24小时开机应对突发情况。

  “我们在工作时,群众看到我们满头大汗会给我们递水,搬板凳让我们歇会,邀请我们去他家吃饭……”当地群众这些暖心举动让张荣觉得,“我们做的不是冷冰冰的技术活,是在帮他们守护记忆和生活的根。”

  张荣认为,援建最大的意义是“共担风雨,传递力量”。“作为专业技术人员,能在前线为受灾群众提供直接技术支持,保障生命财产安全,是职业价值的最高体现。”他坦言,“六盘水也曾经历困难,深知情谊重量。能代表家乡传递守望相助精神,无价且光荣。看到危房拆除、墙面排险,这种亲身参与创造希望的感觉,终生难忘。”

  “我们根据现场情况,结合工作需要,依附涉及城市规划、建筑学、建筑结构、建筑工程、市政工程、工程管理等领域的7位高级工程师及相关技术人员共12人的技术团队,设置了建筑专业组、市政专业组、质量安全组3个专业组,展开专业技术帮扶;同时,成立了临时党支部,保证重建工作顺利开展;面对接下来的重建任务,我们提前制定了详细计划。”六盘水市帮扶榕江县县城街区灾后恢复重建工作组组长吴焱表示,目前各项工作正在按计划有序推进。

  当前,六盘水援建团队仍在榕江的街巷间忙碌,用专业与汗水编织着重建的蓝图。在他们和无数援建者的共同努力下,榕江正一步步重拾往日生机,“人民至上、生命至上”的温暖答卷正在这片土地上徐徐铺展。(完)

【编辑:杨茜 】关闭本页
【编辑:杨茜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