贵阳南编组站180天焕新颜
中新网贵州新闻7月24日电(李明菲)为有效改善贵阳南编组站设备质量差、外部环境差、工作氛围差的现象,着力解决设备隐患,提高检修效率,贵阳工务段积极推进贵阳南编组站下驼峰标准化站场整治,通过创建标准化站场,实现下驼峰区域向“安全、优质、高效、整洁”转变。
贵阳南编组站是西南地区规模最大、技术最先进的路网性编组站之一,衔接沪昆、川黔、黔桂、贵广等多条干线,是西南陆路货运的“咽喉”。由于驼峰场长期高负荷运行,货运量持续增长,造成设备老化严重,作业环境差,检修效率等问题,整治工作迫在眉睫。

图为整治后站场驼峰区。 李明菲摄
2025年1月以来,贵阳工务段根据集团公司开展重点站区安全环境整治工作要求,以贵阳南编组站下驼峰标准化站场创建为契机,组织桥隧技术科、贵阳桥路车间探索站区创建新思路、新方法。通过总结提炼2024年久长、石板哨标准化站区优秀经验做法,结合贵阳南编组站日均作业量大,人员流动频繁特点,不断优化施工方案,明确工作流程和责任分工,确保整治工作扎实推进。
“由于驼峰区域列车溜放作业铺排太过密集,为了确保施工进度正常推进,结合南站行车特点,我们充分利用阶梯天窗时间,采取‘见缝插针’式施工,组织精干力量进行‘点式’修补和更换。”贵阳桥路车间负责人周潮福介绍道。同时为应对汛期挑战,车间与段防洪办建立良好沟通渠道,密切关注天气预报,提前准备防雨布、抽水泵等应急物资,根据气象预报精密布置工期,将暴雨对施工进度的影响压至最低。
施工期间,该段联合兄弟单位成立党员突击队30余人,共同发挥党员干部先锋模范作用,促使党建与中心工作深度融合。

图为整治后站区新貌。 李明菲摄
此次站区整治中,该段充分对比一次性成本支出和后期成本支出。在下驼峰区域采用“生石灰+工业盐+米石”分层铺设的模式进行线间改造,生石灰与工业盐有效改变了土壤性质,抑制杂草生长,大幅减少后期清理费用投入。同时,施工中利用站内废弃道砟破碎生产米石,变废为宝,节省了材料成本。此方案还减少了因换轨、电务线缆维护等作业造成的损坏修复成本。经测算,此种模式可为后期维护节省约60%资金投入。
截至目前,该段已完成平整场地6428.7平方米,清理植被12400.9平方米,砍伐杂树426棵,铺设路沿石2033.62米,铺设透水砖1826.55平方米,安设封闭网801米。站区安全环境大有改观,剩余收尾工程正有序推进中。
下一步,该段将不断总结标准化站场建设经验,深化长效管理机制,巩固整治成果,为列车运输安全提供更坚实的设备保障。(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