连日来,贵州省铜仁市思南县清渡河谷底的花滩子水库施工面,最高气温达到42度。就在这样的高温炙烤下,8月5日晚,大坝坝基垫层混凝土12个分仓浇筑工作顺利收官——这项克服了高温作业与混凝土温控等难题的工程,比原计划提前了180多天。

7月28日拍摄建设中的花滩子水库枢纽工程。潘希来 摄

7月28日拍摄建设中的花滩子水库枢纽工程。潘希来 摄

  作为国家150项重大水利工程之一,花滩子水库坐落于乌江一级支流清渡河下游,属大(2)型水库,总库容1.13亿立方米,总工期45个月。其核心任务是保障城乡供水和灌溉,兼顾发电。建成后,将解决思南县中心城区及周边农村33.73万人的生活用水问题,同时满足工业园区与5.01万亩连片灌区的生产用水需求,为区域发展注入 “水动力”。

  这座以碾压混凝土重力坝为核心的工程,混凝土浇筑质量直接关系大坝安全,是整个建设的 “咽喉” 环节。而在40度的河谷高温中施工,最大挑战莫过于控制混凝土水化热——水泥与水反应释放的热量若在大体积混凝土中积聚,会导致内部与表面温差过大,极易引发裂缝,威胁坝体强度与耐久性。

工人花滩子水库枢纽工程进行大坝垫层浇筑(7月28日拍摄)。 潘希来 摄

工人花滩子水库枢纽工程进行大坝垫层浇筑(7月28日拍摄)。 潘希来 摄

  如何破解这一难题?记者在现场看到,已浇筑的混凝土表面,雾炮机正不间断喷洒水雾以保持湿度,土工布覆盖层有效避免表面过快降温,工人定时浇水则持续维系水化反应。这套 “保温-保湿-缓降温” 的组合防护体系,如同为混凝土穿上 “防护衣”,从源头杜绝开裂风险。

  “这是混凝土的‘体温计’,能实时监测芯部温度。” 项目工程部工作人员张艳枫手持监测设备介绍,一旦发现温度异常,会立即增加洒水频率,通过精细化养护稳住 “体温”。

工人在为大坝垫层喷洒冷却水。潘希来 摄

工人在为大坝垫层喷洒冷却水。潘希来 摄

  控温功夫更在浇筑之前。在水库上游一公里处,一座占地5亩的碾压混凝土自动化拌和站高速运转,被工人称为 “超级大冰箱”——每小时可制作40吨冰屑、20吨冰水,正是混凝土控温的 “第一道关卡”。

  “一方混凝土要加入70公斤冰屑和80公斤冷水,从源头锁住低温。” 花滩子项目总工杨维解释,拌和站还配备3台1000千瓦风冷机,将进入传输带的沙石提前降温至16度左右。即便室外30多度高温,通过数控系统调节,混凝土出机温度始终稳定在15度上下。

  高温之下,施工节奏也随之调整。“白天以清理、清洗等辅助工作为主,浇筑尽量安排在夜间。” 中铁五局花滩子项目党支部书记鲍红说,夜晚温度降低,更利于混凝土养护,浇筑完成后会立即加强洒水,确保强度稳定。

工人在自动化碾压混凝土拌和站控制室进行数据记录。潘希来 摄

工人在自动化碾压混凝土拌和站控制室进行数据记录。潘希来 摄

  浇筑现场,安全监测员董威宏正将测缝计、温度计、渗压计等元件精准埋入混凝土,随后检测凝固状态。据了解,整个垫层浇筑共埋入69块电子元件,待坝体逐层浇筑完成,累计将有460余块元件嵌入其中。这些 “神经末梢” 将实时监测坝体渗流、应力、温度、变形等数据,为后期运行管理的 “智慧大脑” 提供支撑。

  “一年多来,在各级政府与水务部门协作下,我们已攻克导流洞开通、坝肩开挖、河道截流、垫层浇筑等关键节点,为大坝主体施工筑牢基础。”贵州水投花滩子工程有限公司副总工程师何山龙表示,下一步将全力推进大坝施工,同步加快邵家桥、塘头等隧洞及东干管、南干管、北干管等管线建设,以科技赋能质量,确保如期高质量完成各阶段任务。(潘希来) 

【编辑:杨茜 】关闭本页
【编辑:杨茜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