贵阳险峰公司“师带徒+传帮带”:匠心传承育人才 技术攻坚显成效
匠心筑基点燃创新“引擎”
推开贵阳产控集团旗下贵阳险峰机床股份有限公司(以下简称“贵阳险峰”)厂区深处那扇标有“劳模创新工作室”的门,“敬业精益专注创新”的精神标语与技术能手事迹图片便率先映入眼帘,无声诉说着这里对工匠精神的执着追求。
作为省级技能工作室,这里不仅陈列着满墙荣誉奖牌、攻克“卡脖子”技术的专利证书与满柜精密零部件成品,更承载着代代相传的匠心。20余名来自不同岗位、技能一流、经验丰富且认真负责的技术技能人员汇聚于此,形成了“以师带徒、以老带新”的人才培养链。工作室成立以来,通过“理论+实践”双轨培养模式,已培育出20余名高级技师,其中4人为市级技术能手、2人为省级技术能手。“工匠精神不是口号,而是用千万次打磨练就的匠心。”龙涛的这句话,道出了贵阳险峰公司人才队伍建设的核心理念。公司依托劳模创新工作室平台,定期开展“险峰大国工匠”“质量标兵”“技术能手”等评优评先活动,将“执着专注、精益求精”的工匠精神融入日常生产与技术攻坚。
破壁之路实现技术“突围”
在高端装备制造领域,贵阳险峰公司曾面临某型精密部件依赖进口的困境。为打破技术壁垒,公司推动产学研、上下游企业党建共建,申报党员先锋项目,开展链上党建共建立项,携手华中数控合作研发基于848Di的HMI、NC、PLC等数控软件;与链上企业贵州永安、贵阳永力合作,研发附加值高的主轴电机、高精度轴承等产品以替代进口;引入贵州鑫汇焊接技术,强链打造险峰数控轧辊磨床的整机国产化产品,充分利用险峰物流运输资源来运输产品,实现产品“国产化”“自主化”。
经过百余次试错、调整方案,党员带领员工挑灯夜战,以工匠精神和劳模精神死磕,反复安装、匹配、调试、测试等,最终设计生产出符合要求的主轴电机,并成功运用于样机。经过不懈努力,项目基本完成,模块测试均达到要求。2024年2月,贵阳险峰公司举办了链上党建共建项目成果验收暨国产化轧辊磨床发货仪式,产品已远销海外。党员先锋项目也被贵阳产控集团党委授予“党员先锋项目示范点”。
“没有‘传帮带’的传承,就没有今天的突破。”贵阳险峰公司技术中心负责人感慨道。这种“技术攻坚+人才培养”的双轮驱动模式,正成为贵阳险峰公司破解“卡脖子”难题的制胜法宝。近年来,贵阳险峰公司累计获得国家专利70余项。
薪火相传培育技能“尖兵”
新人入职伊始,贵阳险峰公司便因人制宜,为其匹配思想素质好、技能强的老师傅,通过“传、帮、带、教”量身定制成长路径,确保新员工、青年职工培养全覆盖。师徒协议的签订,明确了双方权责与培养周期,让这份“传帮带”既有温度也有力度。总装分厂青年职工吴娇勇便是受益者——入职仅两三年,在导师手把手指导下,就掌握了险峰数控轧辊磨床的磨头主轴装配技术,实现了从新手到能手的跨越。
贵阳险峰公司创新推出的“1+N”传帮带模式更具深意:一名资深工匠带多名徒弟,徒弟在掌握技能后继续向下传授,形成“技能金字塔”。同时,建立“师徒积分制”、制定“师带徒实施方案”等,将徒弟的成长成果与师傅的晋升、评优等直接挂钩,激发全员参与热情。据统计,近三年公司通过“师带徒”培养技能人才20余人,关键岗位青年员工占比从39.5%提升至50%。
机制创新匠心闪耀“价值”
“工人工资不设上限!”这句掷地有声的承诺,是贵阳险峰公司对技术人才的郑重承诺,也是催发工人干事创业激情的有效途径。“筑城工匠”、贵州省第二届“最美劳动者”获得者陆晓峰,是贵阳险峰公司总装分厂的一名钳工高级技师,他凭借精湛的机械加工技艺,攻克某型高档数控机床核心部件技术瓶颈,助推公司破解“卡脖子”技术难题。与此同时,陆晓峰始终秉持“以企业为‘家’”的理念,把全部身心投入到刻苦钻研、爱岗敬业中,用实干与业绩诠释了“付出自有回报”的奋斗价值。
“让技能人才既有面子,又有里子。”贵阳险峰公司人力资源部负责人介绍,除薪酬激励外,公司还为技术骨干提供“技术+管理”双通道发展路径,设立“技术创新、小改小革、合理化建议”等项目奖励,激发各类人才开展技术创新,改进工艺,充分发挥科技创新引领作用,推进公司创新体系的建设和发展,积极引导广大员工树立自主研发的主动意识。
从“师徒结对”到“技术攻坚”,从“匠心传承”到“人才强企”,贵阳险峰公司以“师带徒+传帮带”为纽带,构建起“引才、育才、用才、留才”的全链条人才生态。未来,贵阳险峰公司将持续深化工匠精神与技术创新的融合,为突破更多“卡脖子”技术、培育新时代大国工匠注入澎湃动能。(胡庭标)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