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化解矛盾纠纷工作中,贵州省黔东南公安坚持和发展新时代“枫桥经验”,坚持走村入户听诉求、田间地头解难题、社区站点化纠纷,将警务服务与群众生活无缝衔接,在办好每一件“小事”、化解每一起“纠纷”中筑牢平安根基。

  施工“误伤”房屋联动调解促和谐

  近日,剑河县公安局南哨派出所接到辖区居民杨某求助电话,称一施工队在施工过程中,因操作不当,刚立好的电线杆发生倾斜,导致杨某家房屋不同程度受损。杨某找施工方协商,但在赔偿金额上双方无法达成一致,遂向公安机关求助。

  了解事情原委后,民警和镇综治中心工作人员耐心听取双方诉求,本着公平公正的原则,从法律法规、村组基础设施建设、乡村集体长远发展等方面让双方互换角度思考问题,最终双方就赔偿金额达成一致,双方握手言和。

  “感谢公安民警出面帮助我们调解,让我们这个问题得到及时解决!”事后,杨某向民警表达了感谢。

  屋檐排水发生纷争及时调解化矛盾

  近日,施秉县公安局双井派出所民警在入村开展日常走访时了解到,龙某某近期修建房屋时因屋檐排水问题与邻居产生争执,双方多次协调无果,矛盾呈激化趋势。民警迅速联合村委会干部介入调解。

  “两位先消消气,邻里之间抬头不见低头见,别因为这点事伤了和气。”民警从情感沟通、道理分析和法律讲解三个维度入手,对双方当事人展开调解工作,引导双方换位思考、相互理解,倡导双方互谅互让。

  经过多轮细致协商,双方最终达成一致意见,签订了调解协议书,龙某某对新房屋檐排水管道进行改造,邻居也重新铺设了防水瓦。

  为感谢派出所的公正调解,龙某某特意制作锦旗送来,他感慨道:“你们不仅帮我们解决了实际问题,更让我们深刻领悟了远亲不如近邻的道理。”

  山体滑坡引发矛盾耐心调解平事端

  近日,黄平县公安局谷陇中心派出所在工作中获悉大高山村龙某科的田土因山体滑坡垮塌至龙某明家田土中,龙某科拒不处理,龙某明扬言若村委无法解决,将“用拳头讨说法”。

  民警立即赶往现场核实情况,并迅速开展调解工作。然而,调解工作远比想象中艰难。调解之初,双方情绪都十分激动,各执一词,互不相让。龙某明态度坚决,认为田界明确,对方应当恢复原状;龙某科则出示地契,声称滑坡属于自然灾害,与自己无关,调解一度陷入僵局。

  但民警没有气馁,而是转变工作思路。他们来到龙某科劳作的玉米地,在田埂上,以相关法律法规为依据,结合农村“田挨田、地挨地”的实际情况,耐心地对双方进行劝导。民警语重心长地说:“天灾难免,但邻里情分不能断!大家都在一个村里生活,抬头不见低头见,互相理解、互相帮助才能把日子过好。”

  经过三小时的田间调解,双方的态度逐渐缓和,最终促成双方达成一致意见:双方均同意被滑坡覆盖的田地由两家均分,各自管理。

  至此,一场可能升级的矛盾纠纷,在民警的坚持下化为无形。龙某明和龙某科都对民警的调解工作表示满意,纷纷表示以后会和睦相处,共同维护村庄的和谐稳定。

【编辑:石小杰 】关闭本页
【编辑:石小杰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