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新网贵州新闻9月26日电 (记者 周燕玲)“2025科普中国说贵州专场”近日在贵阳雅礼高级中学开讲,作为2025首个“全国科普月”重要直播活动之一,本次活动邀请四位能源领域专家齐聚一堂,用浅显通俗、幽默风趣的语言,共同分享贵州抢抓“十四五”碳达峰关键期、窗口期,从火电独大到多能互补的转型之路。

图为科普活动现场。

  “十四五”以来,我国扎实推进能源绿色低碳转型发展,持续加大非化石能源供应,积极发展多能互补,加速推进能源绿色低碳转型。以绿色为笔、创新为墨,贵州正成为传统煤电革命性升级的典范。

  “截至2025年6月底,贵州省电力总装机规模已突破1个亿,达10038.8万千瓦。以水电、风电、光伏为代表的清洁能源装机占比已超60%。”贵州乌江水电开发有限责任公司正高级工程师陈昊说。

  作为国家西电东送标志性项目,构皮滩水电站不仅发电,还在航运、防洪等方面发挥重要作用。构皮滩发电厂高级工程师李智毅特别提到,在喀斯特地貌上建设大型水电工程,攻克了多项世界级技术难题。

  贵州作为全国三大喀斯特集中分布区之一,喀斯特地貌面积占全省面积61.9%,治理难度大。中国华电(贵州)新能源发展有限公司正高级工程师郭少臣分享了在石漠化地区发展光伏产业的创新模式。通过优化布局和技术创新,在荒山上建成了高效光伏电站,实现了绿色能源与生态治理的协同发展。

  电网是连接世界最大的网络,任何设备的运行都离不开电,设备在电网中运行必然会留下蛛丝马迹。中国南方电网贵州电力科学研究院正高级工程师谈竹奎介绍了电力指纹技术通过AI与电气量识别,让每个家庭成为虚拟电厂,促进新能源消纳和电网深度互动,为未来智慧用电场景提供了全新解决方案。

图为科普活动现场,学生认真听讲。

  活动现场,贵阳雅礼高级中学学生周楚函感叹,这次活动领悟和体会到了中国工程师的智慧与担当,同时也点燃了科学梦想,唤醒了自己的责任。

  通过网络收看直播的纳雍五中学生张雨诗认为,专家们讲得生动有趣,对家乡贵州这个西南地区重要的综合能源基地有了全新认识,同时也了解了绿色能源为贵州生态改善与“双碳”目标实现作出的积极贡献。

  贵阳雅礼高级中学副校长钟白薇说,活动将贵州的能源转型实践转化为一堂生动的国情与科技教育课,极大地拓宽了学生的科学视野,也启示学校教育需更加重视前沿科技与地方发展的融合,以培养学生的时代责任感和创新精神。

  此次科普活动由贵州省科学技术协会主办,贵州科技馆、贵州中科天文教育与先进技术研究院、贵州省水力发电工程学会承办。(完)

【编辑: 】关闭本页
【编辑: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