图为安顺市西秀区鲍家屯古水利设施及稻田。潘希来 摄

图为安顺市西秀区鲍家屯古水利设施及稻田。潘希来 摄

图为安顺市西秀区鲍家屯古水利设施及稻田。潘希来 摄

图为安顺市西秀区鲍家屯古水利设施及稻田。潘希来 摄

图为安顺市西秀区鲍家屯古水利设施水碾坊。潘希来 摄

图为安顺市西秀区鲍家屯古水利设施水碾坊。潘希来 摄

图为安顺市西秀区鲍家屯水利灌溉系统“鱼嘴分流”设施及稻田。潘希来 摄

图为安顺市西秀区鲍家屯水利灌溉系统“鱼嘴分流”设施及稻田。潘希来 摄

游客在安顺市西秀区鲍家屯古水利设施参观。潘希来 摄

游客在安顺市西秀区鲍家屯古水利设施参观。潘希来 摄

游客在安顺市西秀区鲍家屯古水利设施参观。潘希来 摄

游客在安顺市西秀区鲍家屯古水利设施参观。潘希来 摄

 

游客在安顺市西秀区鲍家屯古水利设施水碾坊参观。潘希来 摄

游客在安顺市西秀区鲍家屯古水利设施水碾坊参观。潘希来 摄

  秋日的鲍家屯,千亩稻田绿中透黄。

  鲍家屯村至少修建于明洪武二十三年(公元1390年)的灌溉系统,至今仍在发挥着农业灌溉作用,为鲍屯村10个村民组610户2000多位村民生产生活提供了坚实保障,令人称奇。

  鲍福宝因地制宜,把皖南水利工程建设的方法和模式与鲍家屯地质地貌形态完美融合,利用自流河布局,该工程系统合理、设施简洁,除了提供灌溉,还具备供水、排泄及水力利用等多重功能,使鲍家屯不仅拥有便利的农业和生活用水条件,更创造了风景秀丽的自然环境。 

  同时该工程采用“鱼嘴分流”的方式,向下游方向开了一条1.33公里长的新河,把上游河道一分为二,形成“两河绕田坝”的态势。顺河而下,又修建7座引水坝和5条引水渠,使不同高程的2300亩田地中的大部分都能得到自流灌溉。汛期水河水暴涨时,水会自动流向预先设计好的泄洪通道,避免可能对村庄和农田造成的水涝灾害。这就为这片农田的旱涝保收提供了坚实的保障。

  位于村头开阔地的“水碾坊”是这里别致的景观之一,建于清朝初期的6座水碾房如今尚存较为完好的一座。“水碾房利用拦河坝上下水面落差形成的水能转换为机械能,用于加工大米和小麦。”鲍家屯村党支部书记鲍中任介绍,水碾房如今它虽然不再用于生产,但是它却是六百多年前古人智慧的最好见证。

  近年来,水利专家对鲍家屯水利灌溉系统研究后发现,它的原理与都江堰水利工程相似,且古水碾房保护完好。因此,它被水利专家称为“袖珍都江堰”,也被当地人称为“小都江堰”。

  2011年,鲍家屯水碾房获得联合国教育科学文化组织“亚太遗产保护卓越奖”。此外,鲍家屯古水利工程先后被列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列为“第五批中国重要农业文化遗产”,获中国国家灌排排水委员会“水利遗产保护奖”等称号。(潘希来 冉俊林)

【编辑:杨茜 】关闭本页
【编辑:杨茜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