贵州安顺取得“五个显著性成效”
中新网贵州新闻10月20日电(石小杰)20日,贵州省政府新闻办召开的“贵州高质量完成‘十四五’规划”系列主题新闻发布会(安顺专场)通报,安顺“十四五”时期取得“五个显著性成效”。
产业发展成效显著。坚持大抓产业、主攻工业,着力构建了以“两城三基地”为四梁八柱的现代化产业体系。工业动能显著增强,“两城三基地”建设以来,工业投资年均增长28.1%,新增培育规上工业企业100余家,规上工业增加值年均增长7.7%,工业对经济增长的贡献率达40%以上。旅游产业火热兴旺,“21℃的城市”名片火爆出圈。近两年,全市接待游客增长11%,其中,接待过夜游客增长26%、境外游客增长308%。避暑旅居产业异军突起,避暑房产外销近2万套、增长41%。农业产业提质增效,全市农林牧渔业总产值年均增长5%,农产品加工转化率提高14个百分点。
城乡建设成效显著。全市高速公路通车里程达557.2公里、较“十三五”末增长26%,农村公路总里程突破1.2万公里。安顺高铁西站新增班次达120趟,运送旅客实现翻番。随着黄百铁路建成通车,安顺市将实现“县县通铁路”,作为西部陆海新通道重要节点城市地位更加凸显。改造棚户区3.51万户、老旧小区3.83万户、背街小巷225条、地下管网1474.66公里,新增停车位9876个。历史性争取到全国海绵城市建设示范城市,获批上级重大项目资金11亿元,完成海绵城市建设项目280个,虹山湖公园项目入选“中国海绵城市十年成就展”。镇宁高荡村、经开区牛蹄关村等一批重点乡村获评全国十大美丽乡村、全国乡村治理示范村。
改革开放成效显著。积极发展“股权财政”,创新推进财政涉农产业资金“2215”投入模式,率先在全省实行新能源项目股份合作开发模式,国资国企、政务服务、“三医联动”等重点领域改革深入推进。持续优化营商环境,深入实施培育壮大市场主体行动,市场主体总量突破30万户。累计培育国家高新技术企业97家、国家科技型中小企业108家,建成国家级科技创新平台6个。加快发展外向型经济,与匈牙利伊布拉尼市建立国际友城关系,全面开创深化与广州市的东西部协作,与上海嘉定、江苏南通建立崭新的产业合作关系,成功创建省级外贸转型升级示范基地,2024年实际利用外资增长215%。
生态文明成效显著。森林覆盖率保持在62%以上,县级以上城市空气质量优良率达99.04%,城乡生活垃圾无害化处理率、污水处理率提升至95%、98.93%。成功入选国家“无废城市”建设名单,累计建成“无废细胞”工程203个,培育国家级绿色工厂7家、省级绿色工厂13家。黄果树风景名胜区入选世界自然保护联盟绿色名录,镇宁六马镇成为贵州省“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实践创新基地。全市绿电装机量占比达到67.6%,超过全国平均水平。
民生保障成效显著。坚持民生为本,重点民生支出占一般公共预算支出保持在70%以上。扎实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牢牢守住了不发生规模性返贫致贫底线。全市城乡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达41667元、15987元,年均分别增长5.3%、8%。新建、改扩建中小学(幼儿园)1200余所,新增学位6.24万个。特别是紧盯群众反映强烈的看病难、停车难、如厕难等突出问题,逐一研究改进措施,办成了一批群众更加可感可及的实事,解决了城市内涝等一批群众关切的难题,群众幸福感、满意度明显提升。(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