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新网贵州新闻5月2日电 题:毕节七星关区:灌区项目引活水 润泽产业绘“丰”景

  作者:刘 娟 李邦龙

  灌区项目建设是增进民生福祉的重要举措,也是保障粮食安全的重要依托。近年来,七星关区结合实际,紧盯群众所需,不断推进灌区项目建设进程,逐步完善农村灌溉设施建设,破解农业用水“最后一公里”的难题,全力保障群众畜牧、农耕灌溉用水等,助力农业发展、群众增收,绘就美丽乡村好“丰”景。

  在这暮春与初夏悄然相拥的季节,走进七星关区生机镇镇江村,赤水河畔的山川大地已裹上了浓浓的绿衣,一条条沟渠缓缓穿过果林、流经村子、流向远方,在暖阳与山泉水的滋养下,农户们房前屋后的一片片果园正肆意生长,焕发勃勃生机。

从主渠流入田地的水流

从主渠流入田地的水流

  “我们村百姓的生活越过越好,这条渠功不可没啊!”镇江村村主任助理许林指着穿村而过的沟渠,意味深长地感叹着,言语间有对过往缺水日子的感慨,也有对未来充满希望的憧憬。

  镇江村虽毗邻赤水河,但由于河水与村落存在较大的海拔落差,成为了“眼望大河喊口干”的典型村落,群众生产生活、劳作耕种等极其受限。1966年,该村群众用8年时间凿出的生命之渠正式竣工通水,名曰跃进天渠(又名镇江天渠)。

  跃进天渠从生机镇耿官村龙洞起始,流经生机镇联合村,最后进入镇江村地盘,主渠全长13公里,在镇江村共有支渠12条,全长20公里,惠及该村13个村民组。

  “我们村种植有柑橘3000亩、桃子1500亩、李子1200亩,稻田500余亩,生产生活用水需求大,但之前的土造沟渠由于年久失修,渗漏严重,部分沟段还存在垮塌现象,无法满足农业用水需求。”许林说,去年政府对村里的沟渠进行全面改造升级后,村里的农业产业发展才得到了有效保障。

生机镇镇江村胡家湾组村民胡思普正在整理农田为插秧做准备

生机镇镇江村胡家湾组村民胡思普正在整理农田为插秧做准备

  2024年,乘着七星关区宋官中型灌区项目建设的东风,跃进天渠全段得以全面硬化升级,遍布于镇江村的全长20公里的12条支渠也同步完成改造。就此,一条条小支渠如大地舒展开的叶脉,清粼粼的水流沿着水渠流淌,将生命的源泉输送到农村产业发展的“神经末梢”,滋养希望。

  沿着崭新的沟渠行走我们看到,根据沿渠两侧田地的实际需求,每隔一段距离,水渠便设有一个放水缺口,耕作的百姓可根据自家庄稼地的需求选择是否打开放水缺口给庄稼浇灌。便利的设施,人性化的设置,让村里百姓的幸福感、获得感不断上升。

  “我家种了2亩柑橘、2亩桃子、1亩李子,以前水源不够灌溉,水果果实小、质量也不好,收入不多,现在这个沟渠改善了,灌溉水源很丰富,各种水果品质好很多,个头也大,经济价值至少增加三分之一以上吧!”生机镇镇江村方家井组张成虎说。

  春末初夏,随着气温回升,即将迎来新一轮的插秧季节,在镇江村胡家湾组的田间地头,机器轰鸣,村民们开始犁田翻地,为接下来的插秧作准备。对于用水需求较高的水稻种植来说,沟渠的便利与优势更加凸显。

生机镇镇江村胡家湾组村民胡思普正在整理农田为插秧做准备

生机镇镇江村胡家湾组村民胡思普正在整理农田为插秧做准备

  “以前是土沟,水量很小,引水很慢,现在政府修成水泥沟,引水很快,打开旁边的放水缺口,水就流进我家田里了,我还跑不赢水流的速度哩!”说着,正在整理农田的生机镇镇江村胡家湾组村民胡思普的脸上漏出了满意的笑容。

  生机镇共有灌溉天渠40余条,总长309公里,灌溉面积40000余亩,受益群众42000余人,其中发挥灌溉效果较为突出的有全长135公里的跃进天渠、高流天渠、卫星天渠等10条天渠。

  “2024年,在七星关区宋官中型灌区续建配套与节水改造项目中,我们镇共有9条天渠得到提质改造,全长31公里,有效为我镇的柑橘、桃子、李子、水稻等产业发展保驾护航。”生机镇水务站负责人丁晓宇表示。

  生机镇灌区续建配套与节水改造项目建设成果是七星关区灌区项目建设的缩影。截至目前,七星关区共实施建设的灌区有七星关区宋官中型灌区及七星关区野角小型灌区两个项目,涉及七星关区田坎乡、龙场营镇、大屯乡、小吉场镇等13个乡镇(街道),覆盖 63 个村(社区),灌区设计灌溉面积11.58万亩,惠及人口 32.59 万人。(完)

【编辑:杨茜 】关闭本页
【编辑:杨茜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