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小湾里寻踪影,七层塔下歌萦绕,文峰书院吟词赋,观农台上练乡音。黔西师生学黔剧,水西儿女唱文琴,拜师学艺研戏曲,非遗要传承。”每周日上午9时,黔西市观农台公园艺韵厅便热闹起来,悠扬的琴声与婉转的文琴戏唱腔交织在一起,将人们带入一个充满诗意的艺术世界。这里是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文琴戏的教学基地,也是文琴戏代表性传承人胡玉荣倾注心血、守护传统、培育新人的重要阵地。

  一

  穿过大府坝老街,沿路向上步行,可见一座古朴的“观农台”牌坊,顺着台阶拾级而上,便是观农台艺韵厅。

  艺韵厅里,胡玉荣正在指导学员进行基本功训练,“手稍微抬高一点,扇子打开,小碎步……”她一边示范,一边讲解细节。学员陈敏说:“练习发声、走戏曲台步、甩水袖等基本功,是每一堂课前必不可少的训练。”

  在艺韵厅,最引人注目的要数挂满墙壁的照片。这些微微泛黄的老照片记录了文琴戏的发展历程,也见证了历代传承人的努力与坚持。

  胡玉荣告诉记者,艺韵厅不仅是教学场所,更是一座小型的文琴戏博物馆。从早期的演出剧照、合影,到现代的教学场景、演出活动,展示了文琴戏如何在时代变迁中不断焕发生机。“在这里,学员们不仅能掌握表演技巧,更能感受到文琴戏所承载的人文精神与审美价值。”胡玉荣说。

  2023年初,水西街道综合文化站搬迁至观农台公园,在原有的基础设施设备上,黔西市文体广电旅游局出资装修了一间排练室,并购置了扬琴、二胡、板鼓等传统乐器,成立文琴戏教学基地,邀请胡玉荣入驻开展教学工作,此基地也是黔西市首个面向教师及青少年学生的文琴戏传承平台。

  二

  胡玉荣是黔西市文琴戏代表性传承人,也是贵州省黔剧院文琴戏(黔剧)传承人和名誉演员。她与文琴戏结缘,始于10岁那年。当时,胡玉荣借读住在姨婆王宝琳家,受姨婆熏陶,她对文琴戏产生了浓厚兴趣。成年后,胡玉荣拜入贵州省黔剧院著名表演艺术家、黔剧“王派唱腔”创始人王章兰门下,并得到黔剧名家赵子强、胡蔓霞等人的悉心指导,在唱、念、做、打等各方面得到了全面提升。其代表唱段和折子戏有《奢香夫人》《百里杜鹃花更美》《花山行》等。

  作为黔西市文琴戏协会主要创办人之一,胡玉荣不仅精通柳琴演奏,还积极探索传统与现代审美的融合,她说:“传统文化要传承下去,必须与时俱进、推陈出新。”基于这一理念,她编排了《女神丢娃》《化屋苗家春来到》等现实题材的作品,赢得广大观众的喜爱与认可。

  文琴戏作为贵州省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融合了川剧、滇剧、湘剧等多种地方戏曲元素,形成了独具特色的艺术风格。然而,任何一项传统艺术的发展都离不开传承人的坚守与付出,胡玉荣多年来一如既往坚持着这份事业,她不仅是表演者,更是文琴戏文化精神的传播者。

  三

  近年来,随着非遗保护工作的深入推进,黔西市教育科技局和文体广电旅游局积极推动文琴戏进校园,通过开设兴趣班、组织演出、开展培训等形式,让学生近距离接触这门传统艺术。

  胡玉荣认为,传统文化的延续不仅依赖于技艺的传授,更需要在社会中形成广泛的认知基础。自2018年以来,胡玉荣积极参与各类文化活动,走进校园、深入社区,用实际行动推动文琴戏走进大众视野。她以天坪小学、水西文琴花灯传承社、观农台艺韵厅为教学点,开展义务教学,并前往各县(市、区)文化馆及相关中小学开展培训和讲座,截至目前,累计培训学员超过7000人次,影响覆盖超过10万名师生和家长。

  为了让文琴戏更好地适应新时代传播方式,胡玉荣还积极探索“互联网+非遗”的传播模式,利用短视频平台、微信公众号等新媒体渠道,发布教学视频、经典唱段以及幕后花絮等内容,进一步扩大文琴戏的社会影响力。

  四

  在胡玉荣的努力下,越来越多的年轻人开始关注并学习文琴戏,陈敏便是她的得意弟子之一。2018年,陈敏正式拜胡玉荣为师,系统学习文琴戏唱法、表演技巧及舞台艺术,如今已成长为具有影响力的文琴戏表演者。截至目前,陈敏已收徒100余名,为文琴戏注入了新鲜血液。

  为了进一步推动文琴戏的发展,贵州省乡村名师陈敏工作室成立后,陈敏联合10余所中小学,将文琴戏纳入校本课程体系。并在教学过程中融入地方历史与民俗风情等内容,帮助学生增强对本土文化的认同感与自豪感。与此同时,定期举办戏曲展演、比赛等活动,让学生在实践中加深对文琴戏的理解与热爱。

  2024年,由陈敏创作、胡玉荣编排的大型节目《教师颂》,以文琴戏的形式展现了教师群体的职业精神与感人故事,该节目在黔西市多所学校试演后,赢得了广大师生和家长一致好评。

  文琴戏作为贵州传统戏曲的代表,承载着丰富的历史文化信息和民族情感。它的传承与发展,离不开像胡玉荣、陈敏等一批批传承者,他们用行动诠释了非遗保护的精神内涵,也为地方戏曲注入了新的活力,使其在新时代焕发出更加璀璨的光彩。(文/本报记者 陈燕南 图/杨华)

【编辑:刘美伶 】关闭本页
【编辑:刘美伶 】